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绪论 | 第13-14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4-35页 |
第一章 凤仙花坏死环斑病毒的主要概况 | 第15-21页 |
1.1 凤仙花坏死环斑病毒的特征 | 第15-17页 |
1.2 凤仙花坏死环斑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 第17-18页 |
1.3 INSV的病毒检测 | 第18-19页 |
1.3.1 传统生物学方法 | 第18页 |
1.3.2 电镜检测法 | 第18页 |
1.3.3 血清学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1.3.4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9页 |
1.4 INSV的危害与防治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番茄斑萎病毒的主要概况 | 第21-25页 |
2.1 番茄斑萎病毒生物学特性 | 第21页 |
2.2 病毒粒子特性 | 第21-22页 |
2.3 TSWV的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2.3.1 电镜检测方法 | 第22页 |
2.3.2 血清学检测方法 | 第22页 |
2.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2.4 TSWV的防治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概况 | 第25-35页 |
3.1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定义与背景 | 第25页 |
3.2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 | 第25-26页 |
3.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 第26-30页 |
3.3.1 动物免疫 | 第27-28页 |
3.3.2 骨髓瘤细胞的饲养 | 第28页 |
3.3.3 细胞融合 | 第28页 |
3.3.4 选择性培养 | 第28-29页 |
3.3.5 杂交瘤细胞的选择培养与筛选 | 第29页 |
3.3.6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 第29页 |
3.3.7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第29-30页 |
3.4 单克隆抗体的优势与应用 | 第30-35页 |
3.4.1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3.4.1.1 鼠源性单抗 | 第30页 |
3.4.1.2 嵌合抗体 | 第30-31页 |
3.4.1.3 人源化抗体 | 第31页 |
3.4.1.4 人源性抗体 | 第31-32页 |
3.4.2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 第32-35页 |
3.4.2.1 单克隆抗体的优势 | 第32页 |
3.4.2.2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 第32-33页 |
3.4.2.3 单克隆抗体所面临的问题 | 第33-34页 |
3.4.2.4 单克隆抗体的前景展望 | 第34-35页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35-65页 |
第四章 凤仙花坏死环斑病毒单克隆抗体制备 | 第37-5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4.1.1 细胞与免疫动物 | 第37页 |
4.1.2 试剂 | 第37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4.2 方法 | 第37-51页 |
4.2.1 构建抗原载体 | 第37-42页 |
4.2.1.1 提取病毒RNA | 第37-38页 |
4.2.1.2 载体构成 | 第38-40页 |
4.2.1.3 转化 | 第40-41页 |
4.2.1.4 筛选阳性克隆 | 第41-42页 |
4.2.1.5 提取质粒并进行测序 | 第42页 |
4.2.2 免疫抗原的获取 | 第42-44页 |
4.2.2.1 原核表达 | 第42-43页 |
4.2.2.2 SDS-PAGE电泳 | 第43-44页 |
4.2.3.3 蛋白质透析 | 第44页 |
4.2.3 小鼠免疫 | 第44-45页 |
4.2.4 小鼠尾血效价的测定 | 第45-46页 |
4.2.5 细胞融合 | 第46-48页 |
4.2.5.1 SP2/0的复苏与饲养 | 第46页 |
4.2.5.2 饲养细胞的制备 | 第46-47页 |
4.2.5.3 免疫脾细胞的制备 | 第47页 |
4.2.5.4 细胞融合 | 第47-48页 |
4.2.6 融合后细胞的选择性培养 | 第48页 |
4.2.7 单克隆细胞株的筛选 | 第48-49页 |
4.2.8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克隆化 | 第49页 |
4.2.9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 第49页 |
4.2.10 杂交瘤细胞株的冻存与复苏 | 第49-50页 |
4.2.11 小鼠腹水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 第50-51页 |
4.2.12 纯化后抗体效价的检测 | 第51页 |
4.3 结果 | 第51-55页 |
4.3.1 INSV免疫抗原重组蛋白原核表达和纯化 | 第51-52页 |
4.3.2 小鼠尾血效价的测定 | 第52页 |
4.3.3 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的建立 | 第52-53页 |
4.3.4 对纯化后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效价测定 | 第53-55页 |
4.3.4.1 1E1细胞株系效价的测定 | 第53-54页 |
4.3.4.2 2D9细胞株系效价的测定 | 第54-55页 |
4.4 讨论 | 第55-56页 |
4.5 结论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番茄斑萎病毒云南样品的田间诊断 | 第57-65页 |
5.1 材料 | 第57页 |
5.1.1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5.1.2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5.2 方法 | 第57-60页 |
5.2.1 TSWV的摩擦接种 | 第57页 |
5.2.2 DOT-ELISA法检测 TSWV | 第57-58页 |
5.2.3 RT-PCR技术检测TSWV | 第58-60页 |
5.3 结果 | 第60-63页 |
5.3.1 TSWV的田间采样 | 第60页 |
5.3.2 毒源的保存与摩擦接种到本氏烟 | 第60-62页 |
5.3.3 血清学检测方法 | 第62页 |
5.3.4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62-63页 |
5.3.5 INSV单克隆抗体检测TSWV | 第63页 |
5.4 讨论 | 第63-64页 |
5.5 结论 | 第64-65页 |
全文总结 | 第65-67页 |
创新点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