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3.2 实证研究法 | 第15-16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7页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1.6.1 可能的创新 | 第17-18页 |
1.6.2 可能的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9-27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1.1 进入退出壁垒理论 | 第19页 |
2.1.2 有效市场竞争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2.1.3 生产率增长理论 | 第20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0-25页 |
2.2.1 关于企业的进入退出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2.2 关于企业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 第21-22页 |
2.2.3 关于企业进入退出与生产率动态演化 | 第22-23页 |
2.2.4 关于我国农机行业发展 | 第23-24页 |
2.2.5 文献述评 | 第24-25页 |
2.3 分析框架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机企业进入退出过程及市场结构分析 | 第27-41页 |
3.1 我国农机行业企业进入退出过程及特征 | 第27-33页 |
3.1.1 进入退出企业定义 | 第27-28页 |
3.1.2 我国农机行业整体及其细分行业企业进入退出过程 | 第28-31页 |
3.1.3 我国农机行业企业进入退出的特征 | 第31-33页 |
3.2 我国农机行业企业进入与退出的原因分析 | 第33-38页 |
3.2.1 进入激励 | 第33-35页 |
3.2.2 进入(退出)壁垒 | 第35-37页 |
3.2.3 外资企业的进入 | 第37-38页 |
3.3 我国农机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进入退出农机企业生产率差异分析 | 第41-51页 |
4.1 生产率测算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 | 第41-43页 |
4.1.1 劳动生产率 | 第41页 |
4.1.2 索洛余值法模型 | 第41-42页 |
4.1.3 变量选取 | 第42-43页 |
4.2 我国农机行业企业生产率分析 | 第43-45页 |
4.2.1 农机行业整体生产率水平 | 第43-44页 |
4.2.2 农机行业细分子行业生产率水平 | 第44页 |
4.2.3 农机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生产率水平 | 第44-45页 |
4.3 进入退出农机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分析 | 第45-49页 |
4.3.1 进入退出农机企业劳动生产率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4.3.2 进入退出农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分析 | 第47-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进入退出对农机行业生产率的选择和激励效应分析 | 第51-61页 |
5.1 进入退出对生产率影响的模型设定 | 第51-53页 |
5.1.1 农机行业企业进入退出市场选择效应计量模型 | 第51-52页 |
5.1.2 农机行业企业进入退出市场激励效应计量模型 | 第52-53页 |
5.2 进入退出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53-59页 |
5.2.1 农机行业进入退出市场选择效应结果分析 | 第53-57页 |
5.2.2 农机行业进入退出市场激励效应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61-65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6.1.1 农机行业企业进入退出趋势剧烈,市场结构呈现分散竞争特点 | 第61页 |
6.1.2 进入、退出和存活企业间的生产率分布存在差异 | 第61-62页 |
6.1.3 进入退出的“选择效应”并不明显,但存在“市场激励效应” | 第62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2-65页 |
6.2.1 规范农机市场进入行为,完善农机企业退出机制 | 第62页 |
6.2.2 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生产率水平 | 第62-63页 |
6.2.3 完善农机行业的市场竞争体制,构建公平市场竞争环境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