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1 城市公园生态化、人文化的发展趋势 | 第9页 |
1.1.2 城市公园生态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基本概念解析 | 第10-12页 |
1.3.1 城市公园 | 第10-11页 |
1.3.2 生态设计 | 第11页 |
1.3.3 城市公园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城市公园生态设计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4.1 国外城市公园生态设计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4.2 国内城市公园生态设计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4.3 国内城市公园生态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2 城市公园生态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22-36页 |
2.1 城市公园生态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1.1 生态设计理论 | 第22页 |
2.1.2 可再生设计理论 | 第22页 |
2.1.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2-23页 |
2.1.4 场所·文脉理论 | 第23页 |
2.2 城市公园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3-25页 |
2.2.1 尊重自然原则 | 第23页 |
2.2.2 多样性原则 | 第23页 |
2.2.3 4R原则 | 第23-24页 |
2.2.4 地域性原则 | 第24页 |
2.2.5 人性化原则 | 第24-25页 |
2.3 案例分析 | 第25-35页 |
2.3.1 唐山南湖公园 | 第25-28页 |
2.3.2 成都活水公园 | 第28-30页 |
2.3.3 日照银河公园 | 第30-33页 |
2.3.4 淡路梦舞台百段苑 | 第33-34页 |
2.3.5 案例总结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公园景观要素的生态设计方法研究 | 第36-62页 |
3.1 地形的塑造方法 | 第36-43页 |
3.1.1 对原地形的利用与改造 | 第36-37页 |
3.1.2 坑地、高差地形的处理方法 | 第37-43页 |
3.2 水体景观设计方法 | 第43-48页 |
3.2.1 建立完善的水循环系统 | 第43-44页 |
3.2.2 污水、中水、雨水再利用 | 第44-45页 |
3.2.3 人工湿地设计 | 第45-48页 |
3.3 生态驳岸的设计方法 | 第48-50页 |
3.4 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 | 第50-52页 |
3.4.1 优先运用乡土植物 | 第50页 |
3.4.2 保护与利用场地原有植物 | 第50-51页 |
3.4.3 维护物种多样性,构建功能健全、稳定的复合植物群落 | 第51-52页 |
3.4.4 显露植物生长过程 | 第52页 |
3.5 场地遗留的改造与利用 | 第52-56页 |
3.5.1 遗留建筑、设施的再利用 | 第52-54页 |
3.5.2 废弃材料的再利用 | 第54-56页 |
3.6 场所文脉的延续 | 第56-6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4 安平汉王公园场地问题分析 | 第62-74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62-64页 |
4.1.1 项目所在地自然情况 | 第62-63页 |
4.1.2 上位规划解读 | 第63-64页 |
4.2 场地地形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64-66页 |
4.2.1 场地地形现状 | 第64-65页 |
4.2.2 场地地形问题分析 | 第65-66页 |
4.3 场地水体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66-68页 |
4.3.1 场地水体现状 | 第66-67页 |
4.3.2 场地水体问题分析 | 第67-68页 |
4.4 植被和土壤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68-70页 |
4.4.1 植被和土壤现状 | 第68页 |
4.4.2 植被和土壤问题分析 | 第68-70页 |
4.5 场地景观资源分析 | 第70-72页 |
4.5.1 安平壁画墓 | 第70-71页 |
4.5.2 汉王墓2号墓 | 第71-72页 |
4.6 场地现状总体分析 | 第72-7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5 安平汉王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 第74-107页 |
5.1 总体规划设计 | 第74-79页 |
5.1.1 公园设计目标 | 第74页 |
5.1.2 公园设计策略 | 第74-75页 |
5.1.3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 第75-77页 |
5.1.4 交通分析 | 第77-79页 |
5.1.5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第79页 |
5.2 生态专项设计 | 第79-99页 |
5.2.1 地形生态设计 | 第79-82页 |
5.2.2 植物景观生态设计 | 第82-92页 |
5.2.3 水景生态设计 | 第92-95页 |
5.2.4 驳岸生态设计 | 第95-99页 |
5.3 场地遗迹保护与文脉延续 | 第99-102页 |
5.3.1 汉王墓保护性设计 | 第99-100页 |
5.3.2 安平汉墓博物馆设计 | 第100-102页 |
5.4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 第102-106页 |
5.4.1 北入口滨水广场 | 第102-103页 |
5.4.2 南入口广场 | 第103-104页 |
5.4.3 湖心岛 | 第104页 |
5.4.4 儿童游乐场 | 第104页 |
5.4.5 游船码头 | 第104-106页 |
5.4.6 喷泉广场 | 第10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6 安平汉王公园建成后调研与提升策略 | 第107-115页 |
6.1 汉王公园建成后调研 | 第107-112页 |
6.1.1 人工湿地净化效果不明显 | 第109-110页 |
6.1.2 驳岸过于硬质化 | 第110-111页 |
6.1.3 人工湖水质污染 | 第111-112页 |
6.2 基于生态理念的整体提升策略 | 第112-114页 |
6.2.1 人工湿地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112-113页 |
6.2.2 驳岸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113页 |
6.2.3 人工湖水质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113-11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7 结论 | 第115-117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115-116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