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1 前言 | 第11页 |
1.2 锈菌的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 | 第11-12页 |
1.3 锈菌及植物病原真菌常用检测方法 | 第12-18页 |
1.3.1 田间传统诊断 | 第12页 |
1.3.2 DNA探针技术 | 第12-13页 |
1.3.3 常规PCR技术 | 第13页 |
1.3.4 巢式PCR技术 | 第13-14页 |
1.3.5 qRT-PCR技术 | 第14页 |
1.3.6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 第14-18页 |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甘蔗褐锈病菌的LAMP检测体系建立与优化 | 第20-42页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2.2.1 菌株 | 第21页 |
2.2.2 供试试剂 | 第21-22页 |
2.2.3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2.4 供试培养基 | 第22-23页 |
2.2.5 甘蔗褐锈病病叶DNA提取 | 第23页 |
2.2.6 其它真菌D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2.2.7 甘蔗褐锈病菌ITS序列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4-25页 |
2.2.8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5-26页 |
2.2.9 LAMP初始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 第26页 |
2.2.10 LAMP反应产物的观察与鉴定 | 第26页 |
2.2.11 甘蔗褐锈病菌LAMP扩增引物组筛选 | 第26页 |
2.2.12 LAMP反应条件及体系优化 | 第26-27页 |
2.2.13 LAMP引物的特异性分析 | 第27页 |
2.2.14 灵敏度效果评价 | 第27-28页 |
2.2.15 不同检测技术在甘蔗田间病样中的应用 | 第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0页 |
2.3.1 甘蔗褐锈病菌ITS基因序列分析 | 第28-32页 |
2.3.2 甘蔗褐锈病菌LAMP扩增引物组筛选 | 第32-33页 |
2.3.3 甘蔗褐锈病菌LAMP反应条件及体系优化 | 第33-37页 |
2.3.4 甘蔗褐锈病菌LAMP检测引物组特异性分析 | 第37-38页 |
2.3.5 三种检测技术的灵敏度效果评价 | 第38-39页 |
2.3.6 不同检测技术对甘蔗田间病样的检出频率 | 第39-40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40-42页 |
3. 咖啡叶锈病菌的LAMP检测体系建立与优化 | 第42-62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3.2.1 菌株 | 第43页 |
3.2.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43页 |
3.2.3 仪器设备 | 第43-44页 |
3.2.4 供试培养基 | 第44页 |
3.2.5 咖啡叶锈病菌DNA的大量提取 | 第44页 |
3.2.6 其他真菌DNA的提取 | 第44页 |
3.2.7 ITS序列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4页 |
3.2.8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4-45页 |
3.2.9 LAMP初始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 | 第45页 |
3.2.10 LAMP反应产物的观察与鉴定 | 第45页 |
3.2.11 咖啡叶锈病菌LAMP扩增引物组筛选 | 第45页 |
3.2.12 咖啡叶锈病菌LAMP反应条件及体系优化 | 第45-46页 |
3.2.13 LAMP检测咖啡叶锈病菌的特异性分析 | 第46页 |
3.2.14 灵敏度效果评价 | 第46-47页 |
3.2.15 不同检测技术在咖啡田间病样中的应用 | 第4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7-60页 |
3.3.1 咖啡叶锈病菌ITS基因序列分析与LAMP引物组设计 | 第47-51页 |
3.3.2 咖啡叶锈病菌LAMP扩增引物组筛选 | 第51-52页 |
3.3.3 咖啡叶锈病菌LAMP反应条件及体系优化 | 第52-55页 |
3.3.4 LAMP检测咖啡叶锈病菌的特异性分析 | 第55-56页 |
3.3.5 三种检测技术的灵敏度效果评价 | 第56-57页 |
3.3.6 不同检测技术对咖啡田间病样的检出频率 | 第57-60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60-62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62页 |
4.2 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基金项目资助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申报的专利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