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噬菌体展示技术原理 | 第11-13页 |
1.1.1 噬菌体展示系统 | 第12-13页 |
1.1.1.1 丝状噬菌体展示系统 | 第12页 |
1.1.1.2 T4噬菌体展示系统 | 第12页 |
1.1.1.3 T7噬菌体展示系统 | 第12-13页 |
1.1.1.4 λ噬菌体展示系统 | 第13页 |
1.2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传统应用 | 第13-16页 |
1.2.1 噬菌体多肽文库 | 第13页 |
1.2.2 构建cDNA文库 | 第13-14页 |
1.2.3 抗原表位作图 | 第14页 |
1.2.4 新型疫苗 | 第14-15页 |
1.2.5 疾病诊断及治疗 | 第15-16页 |
1.3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跨领域应用 | 第16-18页 |
1.3.1 纳米材料 | 第16-17页 |
1.3.2 生物传感器 | 第17-18页 |
1.4 本文构想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M13噬菌体展示酪氨酸用于铁离子检测 | 第19-31页 |
2.1 前言 | 第19-20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2.1 实验涉及菌株 | 第20页 |
2.2.2 试剂与材料 | 第20-21页 |
2.2.2.1 试剂 | 第20页 |
2.2.2.2 仪器设备 | 第20页 |
2.2.2.3 培养基配方 | 第20-21页 |
2.2.2.4 溶液配方 | 第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3.1 噬菌体纯化 | 第21-22页 |
2.3.2 KE-Tyr和M13KE对铁离子敏感程度差异 | 第22页 |
2.3.3 不同金属离子对KE-Tyr检测铁离子特异性的影响 | 第22页 |
2.3.4 构建KE-Tyr检测铁离子标准曲线 | 第22-23页 |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KE-Tyr与铁离子相互作用 | 第23-24页 |
2.3.5.1 不同铁离子浓度噬菌体KE-Tyr吸附情况 | 第23页 |
2.3.5.2 铁离子对噬菌体KE-Tyr侵染TG1影响 | 第23-24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2.4.1 KE-Tyr和M13KE对铁离子敏感程度差异 | 第24-25页 |
2.4.2 不同金属离子对KE-Tyr的影响 | 第25-26页 |
2.4.3 KE-Tyr检测铁离子标准曲线 | 第26-27页 |
2.4.4 TEM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 | 第27-29页 |
2.5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HIV-1 P24蛋白的噬菌体ELISA检测 | 第31-46页 |
3.1 前言 | 第31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1-35页 |
3.2.1 菌株及质粒 | 第31-32页 |
3.2.2 引物 | 第32页 |
3.2.3 试剂及材料 | 第32-35页 |
3.2.3.1 工具酶类 | 第32页 |
3.2.3.2 试剂 | 第32-33页 |
3.2.3.3 标准参照物 | 第33页 |
3.2.3.4 试剂盒 | 第33页 |
3.2.3.5 仪器设备 | 第33页 |
3.2.3.6 培养基配方 | 第33页 |
3.2.3.7 实验用溶液配方 | 第33-3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5-40页 |
3.3.1 基因扩增及表达载体构建 | 第35-38页 |
3.3.1.1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35页 |
3.3.1.2 PCR扩增目的基因 | 第35-36页 |
3.3.1.3 PCR产物回收 | 第36页 |
3.3.1.4 PCR产物与pET-28a (+)载体连接 | 第36-37页 |
3.3.1.5 转化大肠杆菌DH5α 感受态细胞 | 第37-38页 |
3.3.1.6 重组质粒双酶切验证 | 第38页 |
3.3.1.7 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 | 第38页 |
3.3.2 诱导表达 | 第38-39页 |
3.3.3 蛋白纯化 | 第39页 |
3.3.4 M13噬菌体gp~3展示单链抗体D2 | 第39-40页 |
3.3.5 噬菌体ELISA检测HIV-1 抗原蛋白P24 | 第40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3.4.1 PCR扩增p24基因 | 第40-41页 |
3.4.2 p24基因与pET-28a质粒载体的连接与转化 | 第41-42页 |
3.4.3 P24蛋白诱导表达 | 第42-43页 |
3.4.4 重组噬菌体展示D2检测P24抗原 | 第43-44页 |
3.5 讨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发表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