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免疫学论文

两株新城疫病毒诱导宿主获得性免疫及天然免疫的差异比较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本文部分缩写中英文对照第12-13页
引言第13-15页
第一篇 文献综述第15-37页
    第一章 新城疫及新城疫病毒的研究进展第15-23页
        1 致病性第15页
        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第15-16页
            2.1 速发嗜内脏型新城疫(VVND)第15-16页
            2.2 速发嗜神经型新城疫(VNND)第16页
            2.3 中致病性新城疫第16页
            2.4 低致病性新城疫第16页
        3 病毒结构第16页
        4 病毒分型第16-17页
        5 病毒基因组第17-18页
            5.1 NP蛋白第17页
            5.2 P、V、W蛋白第17页
            5.3 M蛋白第17-18页
            5.4 F蛋白第18页
            5.5 HN蛋白第18页
            5.6 L蛋白第18页
        6 流行病学第18-19页
        7 防治措施第19-20页
        参考文献第20-23页
    第二章 新城疫疫苗的研究进展第23-29页
        1 弱毒疫苗第23页
        2 灭活疫苗第23页
        3 基因工程疫苗第23-27页
            3.1 基因工程疫苗的作用原理第24页
            3.2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第24页
            3.3 重组活载体疫苗第24-25页
            3.4 核酸疫苗第25-26页
            3.5 转基因植物疫苗第26页
            3.6 提高免疫原性的方法第26页
            3.7 基因工程疫苗的安全性第26-27页
        参考文献第27-29页
    第三章 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第29-37页
        1 天然免疫概述第29页
        2 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第29-31页
            2.1 TLRs第29-30页
            2.2 RLRs第30页
            2.3 NLRs第30-31页
            2.4 DNA受体第31页
        3 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 IFN)调控机制第31-34页
            3.1 IRF家族第32页
            3.2 NF-κB家族第32-34页
        参考文献第34-37页
第二篇 试验研究第37-71页
    第一章 新城疫Lasota.P2M1毒株生物学特性分析第37-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39页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37-38页
            1.2 RNA提取及RT PCR第38-39页
            1.3 电子显微镜分析第39页
            1.4 全基因组测序第3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9-42页
            2.1 RT-PCR第39-40页
            2.2 病毒粒子形态学观察第40-41页
            2.3 全基因组测序第41-42页
        3 讨论第42页
        4 小结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45页
    第二章 两株新城疫Lasota毒株诱导宿主获得性免疫反应的差异比较第45-5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47页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46页
            1.2 动物免疫及攻毒第46页
            1.3 血清学检测第46-47页
            1.4 ELISA检测气管及十二指肠灌洗液中SIgA第47页
            1.5 病毒复制情况及排毒量第47页
            1.6 数据统计分析第4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7-50页
            2.1 生存曲线第47页
            2.2 血清抗体水平第47-49页
            2.3 气管及十二指肠SIgA第49页
            2.4 组织含毒量与排毒量第49-50页
        3 讨论第50-51页
        4 小结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第三章 两株新城疫Lasota毒株诱导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差异比较第55-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56页
            1.2 细胞培养与处理第56页
            1.3 Real-time PCR检测天然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第56-57页
            1.4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天然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第57页
            1.5 ELISA检测细胞因子表达第57页
            1.6 蛋白芯片技术检测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第57-58页
            1.7 免疫荧光检测内源性IRF3及其磷酸化表达第58页
            1.8 数据统计分析第5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8-64页
            2.1 TLR3,TLR7和MDA5的mRNA在DF-1细胞中的表达第58-59页
            2.2 TLR3,TLR7和MDA5蛋白的表达第59-60页
            2.3 细胞上清、细胞内源性及磷酸化IRF3表达第60-61页
            2.4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分子的表达谱第61-62页
            2.5 ELISA检测细胞因子表达第62-64页
        3 讨论第64-66页
        4 小结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总体讨论第71-75页
    参考文献第73-75页
全文结论第75-77页
本文创新点第77-79页
附录第79-103页
致谢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壤短程有序矿物形成与微生物的关系初探
下一篇:ISG15对JEV体外复制的抑制作用和三种佐剂对乙脑灭活疫苗的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