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5页 |
1.2.1 正畸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机制 | 第13-19页 |
1.2.2 主要的正畸矫治技术 | 第19-21页 |
1.2.3 主要的正畸矫治器材料 | 第21-25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4 研究课题来源 | 第25-26页 |
第2章 牙周膜超-黏弹性材料本构模型构建及仿真分析 | 第26-38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牙周膜实验测试数据 | 第26-29页 |
2.3 牙周膜超-黏弹性材料本构模型及参数 | 第29-34页 |
2.3.1 超弹性材料本构模型 | 第29-30页 |
2.3.2 黏弹性材料本构模型 | 第30-31页 |
2.3.3 牙周膜超弹性材料本构模型拟合 | 第31-33页 |
2.3.4 牙周膜黏弹性材料本构模型拟合 | 第33-34页 |
2.4 材料本构模型及参数有限元验证 | 第34-36页 |
2.5 超-黏弹性与线弹性材料本构模型力学响应对比 | 第36-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牙齿移动最佳正畸力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38-60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有限元模型定义 | 第38-41页 |
3.2.1 尖牙及牙周组织构建 | 第38-39页 |
3.2.2 牙周组织材料属性定义 | 第39页 |
3.2.3 模型载荷及边界条件定义 | 第39-41页 |
3.3 最佳正畸力范围定义 | 第41页 |
3.4 牙齿移动的最佳正畸力范围 | 第41-58页 |
3.4.1 牙周膜静水压应力分布 | 第41-47页 |
3.4.2 牙周膜对数应变分布 | 第47-53页 |
3.4.3 不同牙周膜区域所占体积比与正畸力的关系 | 第53-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基于生物力学的个性化正畸方案设计和临床验证 | 第60-72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基于生物力学的个性化矫治方案设计技术 | 第60-61页 |
4.3 病例概述及初步矫治方案设计 | 第61-63页 |
4.4 矫治方案的正畸力测量 | 第63-66页 |
4.5 矫治方案的有限元模拟 | 第66-69页 |
4.6 临床反馈 | 第69-7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用于个性化矫治器的SMPU热力学本构模型及力学响应 | 第72-86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SMPU热力学本构模型及参数 | 第72-76页 |
5.2.1 SMPU一维热力学本构模型 | 第72-73页 |
5.2.2 SMPU三维热力学本构模型 | 第73-75页 |
5.2.3 SMPU材料参数模型及参数 | 第75-76页 |
5.3 SMPU热力学本构模型力学响应 | 第76-84页 |
5.3.1 有限元模型定义 | 第77页 |
5.3.2 载荷加载速率对SMPU力学响应的影响 | 第77-78页 |
5.3.3 载荷加载环境温度对SMPU力学响应的影响 | 第78-79页 |
5.3.4 降温冷却速率对SMPU力学响应的影响 | 第79-80页 |
5.3.5 升温回复速率对SMPU力学响应的影响 | 第80-81页 |
5.3.6 最大伸长率对SMPU力学响应的影响 | 第81-82页 |
5.3.7 横截面积对SMPU力学响应的影响 | 第82-83页 |
5.3.8 SMPU形状回复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 第83-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6章 基于SMPU的一体式个性化矫治器设计技术 | 第86-100页 |
6.1 引言 | 第86页 |
6.2 一体式个性化矫治器设计 | 第86-88页 |
6.3 个性化矫治器的有限元模拟 | 第88-93页 |
6.3.1 矫治器有限元模型及载荷定义 | 第88-89页 |
6.3.2 不同偏移方向下矫治器的力学响应 | 第89-91页 |
6.3.3 不同施力结构截面下矫治器的力学响应 | 第91-93页 |
6.4 一体式个性化矫治器的制作 | 第93-95页 |
6.4.1 模具的设计制作 | 第93-95页 |
6.4.2 个性化矫治器的压注 | 第95页 |
6.5 个性化矫治器的实验测量 | 第95-99页 |
6.5.1 矫治力动态测量平台 | 第96-98页 |
6.5.2 个性化矫治器的矫治力测量 | 第98-9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7.1 结论 | 第100-101页 |
7.2 创新点 | 第101页 |
7.3 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