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序言 | 第8-9页 |
一、传播效果上的成功 | 第9-19页 |
·找准节目形式和受众定位 | 第10-12页 |
·契合受众需求的节目形式 | 第10-11页 |
·尽可能扩大的受众范围 | 第11-12页 |
·在节目特色上牢牢抓住"真""人""秀"三字做文章 | 第12-15页 |
·"真"——充分强调节目的真实性 | 第13页 |
·"人"——精心选取平民主角迎合受众 | 第13-14页 |
·"秀"——充分发挥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 | 第14-15页 |
·平民化手段的大量使用 | 第15-19页 |
·相亲特派员——专业的"草根" | 第15-17页 |
·真实的画面——第一视角和偷窥视角的运用 | 第17-18页 |
·朴实的语言——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的运用 | 第18-19页 |
二、电视文化价值传导上的不足 | 第19-29页 |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被忽视,电视的功能被片面化 | 第19-22页 |
·服务类节目在观众眼中成了娱乐节目 | 第20页 |
·受众的客观需求被抹杀 | 第20-21页 |
·用伪需求为自己开脱,逃避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 第21-22页 |
·追求收视率手段单一,人为制造低俗,传播低俗 | 第22-26页 |
·低俗的感官刺激被视为唯一法宝 | 第22-23页 |
·不断制造"话题人物",刺激受众伦理极限吸引眼球 | 第23-26页 |
·人文关怀缺失、社会责任缺位导致节目成了传播"审丑文化"的温床 | 第26-29页 |
·"粗糙的真实"泛滥 | 第26-28页 |
·"审丑文化"泛滥 | 第28-29页 |
三、一些思考 | 第29-37页 |
·重"美誉"轻"毁誉",重视品牌形象,挖掘观众的真正需求,依靠服务提高收视率 | 第29-33页 |
·关注度不等于一切,美誉度、忠诚度亦是节目的生命线 | 第30-31页 |
·从受众的反馈中获取有效信息,增强节目的服务功能 | 第31-33页 |
·重视电视的教育功能,用精英文化引导大众,提高传播品味 | 第33-37页 |
·违背伦理道德的竞争方式是没有生命力的,真善美才是永恒的审美标杆 | 第33-34页 |
·精英文化在商品社会依然有市场 | 第34-35页 |
·精英文化需要降低文化重心,积极培养受众媒介素养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