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页 |
1.2.1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2.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6页 |
1.3.1 保险 | 第12-13页 |
1.3.2 商业保险监管 | 第13页 |
1.3.3 商业保险监管的构成要素 | 第13-15页 |
1.3.4 保险监管制度的含义及作用 | 第15页 |
1.3.5 钱穆制度陷阱的含义及作用 | 第15-16页 |
2 保险监管制度的历程及演进 | 第16-26页 |
2.1 我国保险监管制度历程 | 第16-22页 |
2.1.1 跌宕期(1949年-1979年)发展特点 | 第16页 |
2.1.2 探索期(1980年-1997年)发展特点 | 第16-17页 |
2.1.3 初步规范期(1998年-2002年)发展特点 | 第17-18页 |
2.1.4 快速发展期(2003年-2015年)发展特点 | 第18页 |
2.1.5 转型调整期(2016年-2017年)发展特点 | 第18-22页 |
2.2 我国现行保险监管制度的主要模式 | 第22-25页 |
2.2.1 公司治理结构监管 | 第23页 |
2.2.2 市场行为监管 | 第23-24页 |
2.2.3 偿付能力监管 | 第24-25页 |
2.3 钱穆制度陷阱对保险监管的表现形式 | 第25-26页 |
3 基于钱穆制度陷阱分析我国保险监管制度存在的短板 | 第26-28页 |
3.1 保险监管的核心目标不够明确 | 第26页 |
3.2 保险监管制度的内容不够科学 | 第26-27页 |
3.3 保险监管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 第27页 |
3.4 对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监管重视程度不够 | 第27-28页 |
4 国外发达国家保险监管及我国银行业监管制度研究 | 第28-36页 |
4.1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商业保险监管制度 | 第28-30页 |
4.1.1 英国的保险监管制度 | 第28-29页 |
4.1.2 美国的保险监管制度 | 第29页 |
4.1.3 德国的保险监管制度 | 第29-30页 |
4.1.4 日本的保险监管制度 | 第30页 |
4.2 发达国家保险监管制度启示 | 第30-32页 |
4.2.1 具有全面完整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 第31页 |
4.2.2 加强关键领域强制立法 | 第31页 |
4.2.3 保险监管从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转变 | 第31页 |
4.2.4 牢固的保险业基础设施建设 | 第31-32页 |
4.2.5 注重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 第32页 |
4.3 我国银行业监管制度历程 | 第32-34页 |
4.3.1 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1977年) | 第32-33页 |
4.3.2 探索时期(1978年-2003年) | 第33页 |
4.3.3 逐步规范时期(2003年-2017年) | 第33-34页 |
4.4 银行业监管制度启示 | 第34-36页 |
4.4.1 银行监管制度体系更为完善 | 第34页 |
4.4.2 监管制度内容更加科学 | 第34-35页 |
4.4.3 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力度大 | 第35页 |
4.4.4 重视穿透式监管 | 第35-36页 |
5 补齐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短板防止钱穆陷阱的对策思路 | 第36-40页 |
5.1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保险监管目标 | 第36页 |
5.2 跨越钱穆制度陷阱,进一步完善银保监会法律法规体系 | 第36-38页 |
5.2.1 提升我国保险监管法律法规的立法层次 | 第36-37页 |
5.2.2 构建科学完善的保险监管制度体系 | 第37页 |
5.2.3 注重机构改革期间的保险监管制度建设 | 第37-38页 |
5.3 加强对保险公司公司治理的穿透式监管 | 第38页 |
5.4 积极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