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1.3 文献综述评价与本文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目前研究的特点与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目前研究的不足 | 第15页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及分析 | 第16-27页 |
2.1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1.1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 第16-17页 |
2.1.2 比较优势伦理 | 第17-18页 |
2.1.3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8-20页 |
2.1.4 农户经济理论 | 第20-21页 |
2.2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理论分析 | 第21-27页 |
2.2.1 高原特色农业分工 | 第21页 |
2.2.2 农业分工与规模报酬递增 | 第21-23页 |
2.2.3 农业分工的限制 | 第23-24页 |
2.2.4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分工的实现机制 | 第24-27页 |
第三章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现状 | 第27-30页 |
3.1 高原特色农产品原材料基地规模化发展 | 第27页 |
3.2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布局与集群初步形成 | 第27-28页 |
3.3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 | 第28页 |
3.4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壮大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评价 | 第30-45页 |
4.1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评价体系构建 | 第30-32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 第32-35页 |
4.2.1 因子分析法 | 第33-34页 |
4.2.2 基于因子分析的Topsis综合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4.3 截面数据因子分析过程及结果 | 第35-42页 |
4.3.1 指标数据的描述 | 第35-36页 |
4.3.2 数据量纲标准化 | 第36页 |
4.3.3 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 | 第36-37页 |
4.3.4 截面数据提取公因子 | 第37-39页 |
4.3.5 截面数据因子载荷分析 | 第39-40页 |
4.3.6 因子得分计算 | 第40-42页 |
4.4 Topsis改进后因子分析及结论 | 第42-45页 |
第五章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 第45-65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45-48页 |
5.1.1 空间探索域数据分析 | 第45-47页 |
5.1.2 空间计量模型 | 第47-48页 |
5.2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第48-52页 |
5.2.1 全局域Moran's I指数检验 | 第48-49页 |
5.2.2 局域Moran's I指数检验 | 第49-52页 |
5.3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2-65页 |
5.3.1 变量设置与数据来源 | 第52-55页 |
5.3.2 计量模型的构建与数据描述 | 第55-57页 |
5.3.3 普通面板模型的估计与结果 | 第57-60页 |
5.3.4 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与结果 | 第60-62页 |
5.3.5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65-7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6.2 政策启示 | 第66-70页 |
6.2.1 充分利用空间外部条件,引导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合理布局 | 第66页 |
6.2.2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交通运输能力 | 第66页 |
6.2.3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 第66-67页 |
6.2.4 完善农业中介组织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 第67-68页 |
6.2.5 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68页 |
6.2.6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有序进行进行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