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移动电子渠道管理优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营销渠道相关概念概述 | 第14-18页 |
2.1 营销渠道概念及其作用 | 第14-15页 |
2.1.1 营销渠道概念 | 第14页 |
2.1.2 营销渠道作用 | 第14-15页 |
2.2 营销渠道结构及其设计 | 第15-16页 |
2.2.1 营销渠道结构设计的目标 | 第15页 |
2.2.2 营销渠道结构的类型 | 第15页 |
2.2.3 营销渠道结构设计的原则 | 第15-16页 |
2.3 营销渠道管理决策 | 第16-18页 |
2.3.1 选择渠道成员 | 第16页 |
2.3.2 培训和激励渠道成员 | 第16-17页 |
2.3.3 管理渠道冲突 | 第17-18页 |
第3章 国内电子渠道发展现状 | 第18-26页 |
3.1 零售行业电子渠道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3.1.1 电子渠道向平台化、移动化迅猛发展 | 第18-19页 |
3.1.2 线上线下协同的电子渠道成为主要趋势 | 第19页 |
3.2 通信行业电子渠道发展现状 | 第19-26页 |
3.2.1 中国移动向连锁+电商+协同渠道转型 | 第20-23页 |
3.2.2 中国联通构建全网统一的电子渠道 | 第23-24页 |
3.2.3 中国电信电子渠道向集约化转型 | 第24-26页 |
第4章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6-40页 |
4.1 辽宁移动公司概况 | 第26-27页 |
4.2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发展现状 | 第27-35页 |
4.2.1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演进过程 | 第27-28页 |
4.2.2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结构及主要成员 | 第28-32页 |
4.2.3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主要职能 | 第32-33页 |
4.2.4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运营情况 | 第33-34页 |
4.2.5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团队情况 | 第34-35页 |
4.3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35-40页 |
4.3.1 以传统渠道为主、未充分互联网转型 | 第35-37页 |
4.3.2 运营团队分散、缺少专业集中化运营 | 第37页 |
4.3.3 渠道间存在利益冲突、缺少有效协同 | 第37-38页 |
4.3.4 互联网渠道缺少有效的成员激励机制 | 第38-40页 |
第5章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结构优化方案的制定 | 第40-47页 |
5.1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发展基础 | 第40-41页 |
5.1.1 国内电子渠道发展基础 | 第40页 |
5.1.2 省内电子渠道发展基础 | 第40-41页 |
5.2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结构优化目标及原则 | 第41-43页 |
5.2.1 电子渠道结构优化目标 | 第41-42页 |
5.2.2 电子渠道结构优化原则 | 第42-43页 |
5.3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设计优化方案 | 第43-47页 |
5.3.1 电子渠道结构优化方案 | 第43-44页 |
5.3.2 电子渠道成员职能定位 | 第44-47页 |
第6章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管控的改进措施 | 第47-55页 |
6.1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成员的选择方案 | 第47-49页 |
6.1.1 社会电子渠道成员的合作基础 | 第47-48页 |
6.1.2 社会电子渠道的合作内容及原则 | 第48页 |
6.1.3 社会电子渠道成员的评估标准 | 第48-49页 |
6.2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成员激励的改进 | 第49-51页 |
6.2.1 自营电子渠道成员的激励 | 第49-51页 |
6.2.2 社会电子渠道成员的激励 | 第51页 |
6.3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组织及流程的优化 | 第51-53页 |
6.3.1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组织结构优化 | 第51-53页 |
6.3.2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运营流程优化 | 第53页 |
6.4 辽宁移动电子渠道冲突的管控举措 | 第53-55页 |
6.4.1 渠道产品及价格协同 | 第53-54页 |
6.4.2 渠道服务及营销协同 | 第54页 |
6.4.3 渠道利益与激励协同 | 第54-5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5-5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