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 1.1 织物元素的定义 | 第9页 |
| 1.2 如何理解“刚与柔” | 第9-10页 |
| 1.2.1 感官体验中的“刚与柔”——视觉及由视觉经验引发的“触觉” | 第9页 |
| 1.2.2 “刚”与“柔”的特殊内涵 | 第9-10页 |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页 |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第2章 织物元素的“刚与柔”在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共性体现 | 第12-17页 |
| 序言 | 第12页 |
| 2.1 男性与女性 | 第12-13页 |
| 2.2 对抗与顺应 | 第13-15页 |
| 2.3 现在与过去 | 第15-16页 |
| 2.4 人与自然 | 第16-17页 |
| 第3章 织物元素的“刚与柔”在梁绍基作品中的个性体现 | 第17-22页 |
| 序言 | 第17页 |
| 3.1 男性与女性:角色的转化 | 第17-18页 |
| 3.2 对抗与顺应:“以柔克刚” | 第18-19页 |
| 3.3 现在与过去:历史的现场 | 第19-20页 |
| 3.4 人与自然:链条与连接 | 第20-22页 |
| 第4章 织物元素引入自身创作的实践线索 | 第22-25页 |
| 序言 | 第22页 |
| 4.1 创作思路 | 第22页 |
| 4.2 作品分析 | 第22-25页 |
| 4.2.1 《线·索》 | 第22-24页 |
| 4.2.2 《线索—关系网》创作思路 | 第24-25页 |
| 第5章 总结 | 第25-26页 |
| 致谢 | 第26-27页 |
| 注释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 附录 | 第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