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 地基激光扫描技术在林业调查中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1 林木参数提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2 林分结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3.3 单木三维重建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4 基于地基激光数据的测树因子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1 基本测树因子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4.2 树干干形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5 造林密度与无性系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5.1 造林密度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5.2 杨树无性系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第17-2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7-18页 |
2.2 样地设计 | 第18-19页 |
2.3 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2.3.1 自动提取活立木林木参数数据 | 第19页 |
2.3.2 人工调查验证数据 | 第19-20页 |
2.4 技术路线图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地基激光扫描林木的原理与方法 | 第21-24页 |
3.1 地基激光扫描技术 | 第21-22页 |
3.1.1 地基激光扫描仪RIEGLVZ-400i简介 | 第21页 |
3.1.2 扫描原理 | 第21-22页 |
3.2 基于地基激光的样地扫描 | 第22页 |
3.3 点云数据预处理 | 第22-24页 |
第四章 地基激光数据林木参数提取与差异分析 | 第24-32页 |
4.1 林木定位与分割 | 第24页 |
4.2 树干主干提取 | 第24-25页 |
4.3 林木参数提取 | 第25-29页 |
4.3.1 直径提取 | 第25-28页 |
4.3.2 树高提取 | 第28-29页 |
4.4 提取结果分析 | 第29页 |
4.5 双因素方差分析 | 第29-31页 |
4.5.1 模型建立 | 第29-30页 |
4.5.2 离差平方和分解 | 第30-31页 |
4.5.3 统计量F及其分布 | 第31页 |
4.6 测树因子分析 | 第31-32页 |
第五章 林分密度收获模型建立与检验 | 第32-36页 |
5.1 树干干形模型 | 第32-33页 |
5.1.1 胸高形数与形率关系式模型 | 第32页 |
5.1.2 削度方程模型 | 第32-33页 |
5.2 二元材积表和材种出材率表编制 | 第33-34页 |
5.3 模型评价与检验指标 | 第34-36页 |
5.3.1 评价指标 | 第34页 |
5.3.2 检验指标 | 第34-36页 |
第六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6-54页 |
6.1 活立木林木参数提取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6.2 不同造林密度和无性系测树因子分析 | 第38-46页 |
6.2.1 胸径、树高差异分析 | 第38-40页 |
6.2.2 单株材积差异分析 | 第40-43页 |
6.2.3 树干干形差异分析 | 第43-46页 |
6.3 不同造林密度树干干形模型研建 | 第46-51页 |
6.3.1 胸高形数与形率关系式模型研建 | 第46-48页 |
6.3.2 削度方程模型研建 | 第48-50页 |
6.3.3 干形拐点分析 | 第50-51页 |
6.4 不同造林密度二元材积表、材种出材率表的编制 | 第51-52页 |
6.4.1 不同造林密度二元材积表的编制 | 第51页 |
6.4.2 不同造林密度材种出材率表的编制 | 第51-52页 |
6.5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蓄积和造材差异 | 第52-54页 |
6.5.1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蓄积差异 | 第52-53页 |
6.5.2 不同造林密度林分出材量差异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7页 |
7.1 结论 | 第54-55页 |
7.2 建议与展望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表一 高密度二元材积表 | 第63-64页 |
附表二 低密度二元材积表 | 第64-65页 |
附表三 高密度材种出材率表 | 第65-75页 |
附表四 低密度材种出材率表 | 第75-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