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生态补偿中的环境正义问题研究
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四、选题的价值和创新 | 第16-17页 |
(一)选题的价值 | 第16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五、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法 | 第17页 |
(二)实践研究与对策研究结合法 | 第17页 |
(三)跨学科研究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环境正义:森林生态补偿的价值追求 | 第18-28页 |
一、我国森林生态补偿的内涵与实践发展 | 第18-21页 |
(一)森林生态补偿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我国森林生态补偿的实践发展 | 第19-21页 |
二、环境正义的基本维度:从分配到承认 | 第21-25页 |
(一)环境正义的发展 | 第21-22页 |
(二)作为分配正义的环境正义 | 第22-23页 |
(三)作为承认正义的环境正义 | 第23-25页 |
三、森林生态补偿的环境正义诉求 | 第25-28页 |
(一)森林生态补偿中环境权利与责任的公平分配 | 第25-26页 |
(二)森林生态补偿主体相互承认并满足生态需要 | 第26页 |
(三)森林生态补偿的最终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我国森林生态补偿中的分配非正义问题 | 第28-32页 |
一、森林生态补偿中补偿主体责任分配失衡 | 第28-29页 |
(一)补偿的资金不足且来源单一 | 第28页 |
(二)政府集中承担生态风险责任 | 第28-29页 |
二、森林生态补偿中受偿主体权利分配虚化 | 第29-30页 |
(一)受偿者厘定不清使补偿不到位 | 第29页 |
(二)补偿期短使主体长期利益不保 | 第29-30页 |
三、森林生态补偿中森林资源区域分配弱化 | 第30-32页 |
(一)贫困区无偿输出,富裕区免费享受 | 第30-31页 |
(二)发展与保护矛盾,输血式补偿严峻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我国森林生态补偿中的承认非正义问题 | 第32-35页 |
一、扭曲的承认森林价值 | 第32-33页 |
(一)现行补偿的森林范围窄 | 第32页 |
(二)蔑视森林的多价值属性 | 第32-33页 |
二、忽视多元承认主体的差异 | 第33-35页 |
(一)标准过低且单一,损害部分主体利益 | 第33页 |
(二)政府补偿为主导,削弱其他主体价值 | 第33-34页 |
(三)市场补偿实践中,公众支付意愿较低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构建从承认到分配的复合环境正义观 | 第35-47页 |
一、深化分配正义的原则 | 第35-38页 |
(一)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 | 第35-36页 |
(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 第36-37页 |
(三)维护自然权利的公正 | 第37-38页 |
二、扩展承认正义的内涵 | 第38-42页 |
(一)对环境问题的承认 | 第38-39页 |
(二)对多元主体的承认 | 第39-41页 |
(三)对自然价值的承认 | 第41-42页 |
三、复合环境正义观:从承认到分配 | 第42-47页 |
(一)分配正义和承认正义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 第42-43页 |
(二)承认和分配不能单独穷尽环境正义的内涵 | 第43-44页 |
(三)从承认到分配的复合环境正义的应有之义 | 第44-47页 |
第五章 基于复合环境正义观的森林生态补偿实践创新 | 第47-54页 |
一、确立多元的环境责任机制 | 第47-49页 |
(一)提高公众保护森林的环境责任意识 | 第47-48页 |
(二)完善森林生态补偿的生态监督机制 | 第48-49页 |
二、承认主体的尊严和森林的多元价值 | 第49-51页 |
(一)明确界定森林生态补偿的补偿对象 | 第49-50页 |
(二)保障多元主体平等的参与补偿活动 | 第50-51页 |
三、协调再分配主体的不同正义诉求 | 第51-54页 |
(一)对森林和主体进行差别化补偿 | 第51-52页 |
(二)寻求森林生态补偿的协同合作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