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8-2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1.3 主要创新点及贡献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5-44页 |
2.1 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25-28页 |
2.2 中小企业融资研究综述 | 第28-35页 |
2.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29-30页 |
2.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30-35页 |
2.3 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研究综述 | 第35-39页 |
2.3.1 创新的内涵 | 第35-36页 |
2.3.2 金融业务创新 | 第36-39页 |
2.4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国际经验 | 第39-43页 |
2.4.1 美国富国银行的经验 | 第40-41页 |
2.4.2 台湾地区银行的经验 | 第41-42页 |
2.4.3 其他银行的一些经验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中小企业在商业银行融资难的系统原理 | 第44-71页 |
3.1 思想借鉴:自组织理论 | 第44-50页 |
3.1.1 自组织的概念 | 第44-45页 |
3.1.2 自组织理论概述 | 第45-49页 |
3.1.3 自组织理论的应用 | 第49-50页 |
3.2 中小企业融资系统的构建 | 第50-54页 |
3.2.1 中小企业融资系统的内涵 | 第50-51页 |
3.2.2 中小企业融资系统的结构 | 第51-53页 |
3.2.3 中小企业融资系统的特征 | 第53页 |
3.2.4 中小企业融资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53-54页 |
3.3 中小企业融资系统的内在机制 | 第54-59页 |
3.3.1 中小企业融资系统的耗散结构条件 | 第54-56页 |
3.3.2 中小企业融资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 | 第56-59页 |
3.4 中小企业融资系统的演化模型 | 第59-66页 |
3.4.1 模型建立 | 第59-60页 |
3.4.2 模型参数估计 | 第60-61页 |
3.4.3 演化过程分析 | 第61-63页 |
3.4.4 模型实证仿真 | 第63-65页 |
3.4.5 实证结果讨论 | 第65-66页 |
3.5 中小企业在银行融资难的原因剖析 | 第66-68页 |
3.5.1 商业银行对政府政策的理解执行有偏差 | 第66-67页 |
3.5.2 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合作模式有错配 | 第67页 |
3.5.3 商业银行内部的考核机制有缺陷 | 第67-68页 |
3.6 中小企业在银行融资难的治理路径 | 第68-70页 |
3.6.1 政府方面的行为选择 | 第68-69页 |
3.6.2 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 | 第69页 |
3.6.3 中小企业的行为选择 | 第69-7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银企关系演进 | 第71-87页 |
4.1 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银行-企业-环境系统 | 第71-75页 |
4.1.1 复杂适应系统概述 | 第71-72页 |
4.1.2 银行-企业-环境系统:一个CAS | 第72-75页 |
4.2 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行为适应的刺激-反应模型 | 第75-77页 |
4.2.1 商业银行的刺激-反应模型 | 第75-76页 |
4.2.2 中小企业的刺激-反应模型 | 第76-77页 |
4.3 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合作的回声模型 | 第77-80页 |
4.3.1 理论基础 | 第77-78页 |
4.3.2 模型构建 | 第78-79页 |
4.3.3 模型启示 | 第79-80页 |
4.4 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 | 第80-84页 |
4.4.1 研究假设 | 第80-81页 |
4.4.2 支付矩阵确定 | 第81-82页 |
4.4.3 模型演化稳定策略 | 第82-83页 |
4.4.4 演化博弈结果分析 | 第83-84页 |
4.5 改进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的策略选择 | 第84-8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创新的系统分析 | 第87-105页 |
5.1 理论基础:WSR系统方法论 | 第87-89页 |
5.1.1 理论简介 | 第87-88页 |
5.1.2 应用可行性 | 第88-89页 |
5.2 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创新的内涵 | 第89页 |
5.3 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创新的机理 | 第89-93页 |
5.3.1 机理分析与描述 | 第90-92页 |
5.3.2 模型建立与讨论 | 第92-93页 |
5.4 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创新的一般框架模型 | 第93-97页 |
5.4.1 三维分析模型 | 第93-94页 |
5.4.2 创新过程模型 | 第94-97页 |
5.5 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创新的内部协作机制 | 第97-103页 |
5.5.1 基本假设 | 第97页 |
5.5.2 收益支付矩阵 | 第97-99页 |
5.5.3 演化稳定策略 | 第99-100页 |
5.5.4 演化结果分析 | 第100-102页 |
5.5.5 演化模型启示 | 第102-103页 |
5.6 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创新的路径选择 | 第103-104页 |
5.6.1 在物理层面上强化资源配置 | 第103页 |
5.6.2 在事理层面上抓住矛盾症结 | 第103-104页 |
5.6.3 在人理层面上重构运行机制 | 第10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产品创新 | 第105-119页 |
6.1 依托中小企业流动资产的产品创新 | 第105-108页 |
6.1.1 研究现状 | 第105-106页 |
6.1.2 产品设计思路及模式 | 第106-107页 |
6.1.3 风险控制要求 | 第107-108页 |
6.2 依托中小企业上下游单位的产品创新 | 第108-112页 |
6.2.1 研究现状 | 第108-110页 |
6.2.2 产品设计思路及模式 | 第110-111页 |
6.2.3 风险防范措施 | 第111-112页 |
6.3 依托中小企业股权价值的产品创新 | 第112-116页 |
6.3.1 研究现状 | 第112-113页 |
6.3.2 产品设计思路及模式 | 第113-115页 |
6.3.3 风险控制措施 | 第115-116页 |
6.4 其他可以尝试的产品创新 | 第116-118页 |
6.4.1 以知识产权作为质押担保 | 第116-117页 |
6.4.2 以商铺租赁权作为质押担保 | 第117页 |
6.4.3 基于政府大数据的信用方式 | 第117-11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七章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机制创新 | 第119-133页 |
7.1 审查审批机制创新 | 第119-122页 |
7.1.1 业务现状 | 第119-120页 |
7.1.2 优化思路 | 第120-122页 |
7.2 业务定价机制创新 | 第122-125页 |
7.2.1 研究现状 | 第122-123页 |
7.2.2 定价方法 | 第123-124页 |
7.2.3 应用策略 | 第124-125页 |
7.3 考核激励机制创新 | 第125-129页 |
7.3.1 对专营机构的考核评价机制 | 第125-127页 |
7.3.2 对经办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 | 第127-129页 |
7.4 其他相关机制创新 | 第129-131页 |
7.4.1 贷款提用及偿还 | 第129-130页 |
7.4.2 贷后管理 | 第130-131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6页 |
8.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3-134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1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