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0-21页 |
1.4.1 创新点 | 第20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社区照顾 | 第21页 |
2.1.2 互助养老 | 第21-22页 |
2.1.3 时间银行 | 第22-23页 |
2.2 相关理论阐释 | 第23-25页 |
2.2.1 社会交换理论 | 第23页 |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23页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3-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6-35页 |
3.1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 | 第26-29页 |
3.1.1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起源 | 第26-27页 |
3.1.2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运行模式 | 第27-28页 |
3.1.3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特点分析 | 第28-29页 |
3.2 推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 第29-31页 |
3.2.1 老龄化问题严重 | 第29页 |
3.2.2 传统养老方式弊端凸显 | 第29-30页 |
3.2.3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 第30-31页 |
3.3 推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31-32页 |
3.3.1 社区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 第31页 |
3.3.2 低龄老年人闲暇时间充足 | 第31-32页 |
3.3.3 我国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量大 | 第32页 |
3.3.4 我国服务志愿者资源丰富 | 第32页 |
3.4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实践 | 第32-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淄博市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案例分析 | 第35-45页 |
4.1 张店迎春苑社区时间银行志愿服务介绍 | 第35-38页 |
4.1.1 背景介绍 | 第35-36页 |
4.1.2 主要做法 | 第36-38页 |
4.2 沂源县“爱播沂源”时间银行居家养老服务 | 第38-41页 |
4.2.1 背景介绍 | 第38-39页 |
4.2.2 实施过程 | 第39-40页 |
4.2.3 工作措施 | 第40-41页 |
4.3 淄博市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经验 | 第41-42页 |
4.3.1 完善的管理制度 | 第41页 |
4.3.2 健全的激励机制 | 第41页 |
4.3.3 合理的时间认定制度 | 第41-42页 |
4.4 存在问题分析 | 第42-44页 |
4.4.1 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 第42页 |
4.4.2 公民对时间银行认知度不高 | 第42-43页 |
4.4.3 志愿者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一 | 第43页 |
4.4.4 通存通兑困难 | 第43页 |
4.4.5 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国外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实践经验及借鉴 | 第45-49页 |
5.1 国外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实践 | 第45-47页 |
5.1.1 日本 | 第45页 |
5.1.2 美国 | 第45-46页 |
5.1.3 英国 | 第46-47页 |
5.2 借鉴与启示 | 第47页 |
5.2.1 完善的组织管理模式 | 第47页 |
5.2.2 强大的信息管理平台 | 第47页 |
5.2.3 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6章 推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49-53页 |
6.1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 第49-50页 |
6.2 广泛吸引更多志愿者参与 | 第50页 |
6.3 规范对志愿者的培训 | 第50-51页 |
6.4 提高统筹层次 | 第51页 |
6.5 开发维护时间银行管理信息系统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