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1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学术价值 | 第13-1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二)内容分析法 | 第14-15页 |
四、拟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一、相关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一)社会性别理论 | 第16-17页 |
(二)刻板印象 | 第17页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一)媒介形象 | 第17-19页 |
(二)女性与媒介形象研究 | 第19-23页 |
第二章 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三大奖项幕后人物分析 | 第23-33页 |
一、三大奖项样本选取 | 第23-27页 |
(一)白玉兰奖:国际性电视奖项(1986——至今) | 第23-24页 |
(二)金鹰奖:观众的艺术奖(1983——至今) | 第24-26页 |
(三)飞天奖:政府的声音(1980——至今) | 第26-27页 |
二、缺失的女性话语权 | 第27-31页 |
(一)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制媒者 | 第28-30页 |
(二)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叙事者 | 第30-31页 |
三、电视剧名称与性别关联度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获奖作品女性形象总体分析 | 第33-50页 |
一、电视剧中女性年龄及职业分布情况 | 第33-37页 |
(一)女性年龄分布——中流砥柱的青年女性 | 第33-35页 |
(二)女性职业分布——保持稳定的服务性职业 | 第35-37页 |
二、与时俱进的女性形象 | 第37-44页 |
(一)压抑沉默的女性 | 第37-40页 |
(二)撑起半边天的女性 | 第40页 |
(三)无私奉献型女性 | 第40-43页 |
(四)寻找自我的女性 | 第43-44页 |
三、女性的困扰与迷思 | 第44-50页 |
(一)家庭与工作的失衡 | 第44-45页 |
(二)被“物化”的女性 | 第45-48页 |
(三)困境中的中年女性 | 第48-50页 |
第四章 不同类型女性媒介形象变迁——刻板印象的束缚与脱离 | 第50-70页 |
一、家庭妇女媒介刻板印象与变迁 | 第50-56页 |
(一)中老年家庭妇女媒介形象变迁——永恒的家庭主题 | 第51-52页 |
(二)青年家庭妇女媒介形象变迁——全能型女性 | 第52-56页 |
二、职业女性媒介刻板印象与变迁 | 第56-63页 |
(一)女性职业变迁情况 | 第56-58页 |
(二)职业女性与家庭环境变迁 | 第58-60页 |
(三)女性职场环境变迁 | 第60-63页 |
三、创业型女性媒介刻板印象与变迁 | 第63-65页 |
(一)女强男弱——水火不容的事业与家庭 | 第63-64页 |
(二)互相帮扶——夫妻共同奋斗史 | 第64-65页 |
四、农村女性媒介刻板印象与变迁 | 第65-70页 |
(一)极少数负面女性媒介形象 | 第65页 |
(二)走上坡路的正面女性媒介形象 | 第65-70页 |
第五章 思考与建议 | 第70-77页 |
一、增强女性主体意识塑造多元女性形象 | 第70-72页 |
二、构建正面拟态环境营造良好社会秩序 | 第72-74页 |
(一)加强媒介素养促进社会和谐 | 第72-73页 |
(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为“弱势群体”发声 | 第73-74页 |
三、紧跟时代步伐弘扬正确价值观 | 第74-77页 |
(一)健全媒介审核机制创建多元监督平台 | 第74-75页 |
(二)扎根百姓立于民族展望未来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