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绪论 | 第11-29页 |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1-15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3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 二、国内外村落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 (一)国外研究 | 第15-16页 | 
| (二)国内研究 | 第16-22页 | 
| 三、本文主旨及创新点 | 第22-23页 | 
| (一)主旨 | 第22页 | 
| (二)创新点 | 第22-23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 五、主要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 第27-29页 | 
| 第一章 环州大村:楚雄彝族第一村 | 第29-42页 | 
| 一、环州大村概况 | 第29-30页 | 
| 二、环州大村的形成及发展 | 第30-40页 | 
| (一)环州大村的形成 | 第30-33页 | 
| (二)1949 年以来环州大村的发展 | 第33-40页 | 
| 小结 | 第40-42页 | 
| 第二章 环州大村的传统村落文化及其传承特点 | 第42-71页 | 
| 一、物质文化 | 第42-50页 | 
| (一)建筑文化 | 第42-46页 | 
| (二)彝家火塘 | 第46-47页 | 
| (三)传统生产形态 | 第47-48页 | 
| (四)饮食文化 | 第48-50页 | 
| 二、精神文化 | 第50-68页 | 
| (一)节日文化 | 第50-53页 | 
| (二)婚丧习俗 | 第53-58页 | 
| (三)宗教信仰 | 第58-66页 | 
| (四)毕摩文化 | 第66-68页 | 
| 三、环州大村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内生秩序 | 第68-71页 | 
| 第三章 当代环州大村传统村落文化的变迁 | 第71-90页 | 
| 一、环州大村传统村落文化变迁的内容 | 第71-77页 | 
| (一)物质文化的破坏 | 第71-75页 | 
| (二)非物质文化的消解 | 第75-77页 | 
| 二、环州大村传统村落文化变迁的原因 | 第77-83页 | 
| (一)社会变革的推动 | 第77-79页 | 
| (二)生计方式变迁的影响 | 第79-81页 | 
| (三)文化传播的影响 | 第81-83页 | 
| 三、环州大村传统村落文化变迁的影响 | 第83-87页 | 
| (一)文化生态失衡加剧 | 第83-86页 | 
| (二)文化传承危机 | 第86-87页 | 
| 四、环州大村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 第87-90页 | 
| 第四章 当代彝族传统村落文化重构的策略 | 第90-104页 | 
| 一、科学认识传统村落文化 | 第90-92页 | 
| 二、传统村落文化重构的原则 | 第92-94页 | 
| (一)科学规划,有序开展 | 第92-93页 | 
| (二)突显村落中的彝族文化特色 | 第93页 | 
| (三)遵循文化的原生机制,遵从村民的“主体性”意愿 | 第93-94页 | 
| 三、传统村落文化重构的方法 | 第94-100页 | 
| (一)围绕彝族的日常生活逻辑重构 | 第94-96页 | 
| (二)围绕村落“核心文化”重构 | 第96-98页 | 
| (三)围绕旅游及相关文化产业重构 | 第98-100页 | 
| 四、传统村落文化重构的模式 | 第100-104页 | 
| (一)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 第100-101页 | 
| (二)历史文化名镇(村) | 第101-102页 | 
| (三)民族团结示范村 | 第102-104页 | 
| 结语:彝族传统村落文化变迁与重构的思考与结论 | 第104-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4页 | 
| 致谢 | 第114-117页 | 
| 附录A 调查提纲 | 第117-122页 | 
| 附录B 田野日志 | 第122-124页 | 
| 附录C“重要文化报道人”一栏表 | 第124-127页 | 
| 附录D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