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3 总体评价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1.4.1 创新 | 第20页 |
1.4.2 不足 | 第20-21页 |
第2章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相关理论 | 第21-36页 |
2.1 地方政府性债务 | 第21-23页 |
2.1.1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界定 | 第21页 |
2.1.2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分类 | 第21-23页 |
2.2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 第23-27页 |
2.2.1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产生的根源 | 第23-26页 |
2.2.2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传导机制 | 第26-27页 |
2.3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 | 第27-34页 |
2.3.1 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必要性 | 第27-30页 |
2.3.2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33页 |
2.3.3 预警流程 | 第33-34页 |
2.4 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6-46页 |
3.1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全口径设计 | 第36-39页 |
3.2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指标的筛选 | 第39-41页 |
3.2.1 筛选原则 | 第39-40页 |
3.2.2 筛选方法 | 第40-41页 |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模型 | 第41-45页 |
3.3.1 BP神经网络介绍 | 第41-43页 |
3.3.2 BP神经网络用于债务风险预警可行性分析 | 第43-45页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实证分析 | 第46-58页 |
4.1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定性分析 | 第46-48页 |
4.2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指标的相关数据处理 | 第48-55页 |
4.2.1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指标数据的层次聚类分析 | 第49页 |
4.2.2 风险指标临界值及风险区间的确定 | 第49-52页 |
4.2.3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指标数据的因子分析 | 第52-55页 |
4.3 基于BP神经网络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实证检验 | 第55-57页 |
4.3.1 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4.3.2 BP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检验 | 第56页 |
4.3.3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4.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国际借鉴与启示 | 第58-70页 |
5.1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 | 第58-60页 |
5.1.1 地方财政状况监控 | 第58-59页 |
5.1.2 地方政府性债务举债限制 | 第59-60页 |
5.2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控制制度 | 第60-66页 |
5.2.1 透明度和责任制的程序规则 | 第61-63页 |
5.2.2 财政目标 | 第63-66页 |
5.3 地方政府性债务危机化解 | 第66-68页 |
5.3.1 中央政府行政接管 | 第67页 |
5.3.2 中央政府重组地方政府性债务 | 第67页 |
5.3.3 地方政府自行处理 | 第67-68页 |
5.4 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68-69页 |
5.4.1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控制与预警机制 | 第68页 |
5.4.2 严格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 | 第68页 |
5.4.3 制度约束与行政控制相结合 | 第68-69页 |
5.4.4 提高地方政府的债务信息透明度 | 第69页 |
5.5 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对策建议 | 第70-76页 |
6.1 制定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监管法律法规 | 第70-71页 |
6.1.1 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 第70页 |
6.1.2 地方政府举债列入地方人大监督范围 | 第70-71页 |
6.1.3 建立追究责任制 | 第71页 |
6.1.4 把债务情况列入官员晋升考核范围 | 第71页 |
6.2 设置债务风险预警监测机制 | 第71-73页 |
6.2.1 实时监测债务风险预警工作 | 第72页 |
6.2.2 按风险累计贡献率确定债务风险预警监测重点 | 第72页 |
6.2.3 监测各类债务处置情况 | 第72-73页 |
6.3 建立多政府联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 第73-74页 |
6.3.1 多政府间债务信息公开 | 第73页 |
6.3.2 多政府间债务预警结果排名 | 第73-74页 |
6.4 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74-75页 |
6.4.1 披露预警结果,建立债务风险事件报告制度 | 第74页 |
6.4.2 实施年度地方政府性债务报告制度 | 第74页 |
6.4.3 地方政府可支配资源的报告 | 第74-75页 |
6.5 改革政府预算编制方法 | 第75-76页 |
6.5.1 采用权责发生制的预算方式 | 第75页 |
6.5.2 实行中期预算绩效改革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