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6-32页 |
第一节 国内虚拟研究组织的研究状况 | 第16-21页 |
第二节 国外虚拟研究组织的发展与研究综述 | 第21-29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第29-3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第32-48页 |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32-3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32-34页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34-38页 |
第二节 案例的选择及资料的收集 | 第38-44页 |
一、案例的选择 | 第38-41页 |
二、案例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方法 | 第41-44页 |
第三节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 第44-48页 |
一、访谈对象的选择 | 第44-45页 |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45页 |
三、访谈的实施与资料的收集 | 第45-46页 |
四、访谈资料的整理与编码 | 第46-48页 |
第三章 虚拟研究组织构建与运行的国际案例分析 | 第48-74页 |
第一节 基于专业化协同科研平台构建的虚拟研究组织案例 | 第49-65页 |
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CSBI | 第49-55页 |
二、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CICERO | 第55-58页 |
三、美国纳米科学与技术领域的虚拟研究组织nanoHUB | 第58-61页 |
四、欧洲网格基础设施EGI支撑的多学科虚拟研究组织 | 第61-65页 |
第二节 基于公共学术社区构建的虚拟研究组织案例 | 第65-70页 |
一、ResearchGATE | 第65-68页 |
二、eldis Communities | 第68-70页 |
第三节 支撑虚拟研究组织运行的虚拟研究环境案例 | 第70-72页 |
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SciVee | 第70页 |
二、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开发的VRE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虚拟研究组织的结构与优势及构建运行模型分析 | 第74-103页 |
第一节 虚拟研究组织结构的分类考察 | 第74-84页 |
一、星型虚拟研究组织 | 第75-78页 |
二、自组织网状化虚拟研究组织 | 第78-81页 |
三、松散联盟式的网状化虚拟研究组织 | 第81-84页 |
第二节 虚拟研究组织的优势及运行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第84-97页 |
一、虚拟研究组织的优势 | 第84-91页 |
二、虚拟研究组织面临的主要挑战 | 第91-94页 |
三、影响虚拟研究组织运行绩效的关键因素 | 第94-97页 |
第三节 虚拟研究组织构建与运行的概念模型 | 第97-101页 |
一、生命周期理论与虚拟研究组织发展阶段 | 第97-98页 |
二、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虚拟研究组织构建与运行的概念模型 | 第98-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虚拟研究组织的构建模式 | 第103-115页 |
第一节 虚拟研究组织中成员关系的构建 | 第104-109页 |
一、合作伙伴选择的原则 | 第104-106页 |
二、合作伙伴选择的步骤及指标体系设计 | 第106-109页 |
第二节 虚拟研究组织构建过程中的契约设计 | 第109-113页 |
一、签订合作契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109-110页 |
二、合作契约的分类与内容设计 | 第110-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虚拟研究组织的运行管理及技术支持 | 第115-132页 |
第一节 虚拟研究组织运行过程中的沟通管理 | 第116-119页 |
一、影响沟通质量的因素分析 | 第116-117页 |
二、沟通管理及主要沟通方式 | 第117-119页 |
第二节 虚拟研究组织运行过程中的知识共享管理 | 第119-125页 |
一、虚拟研究组织中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分析 | 第120-122页 |
二、提升虚拟研究组织知识共享水平的策略分析 | 第122-125页 |
第三节 支撑虚拟研究组织运行的技术支持平台 | 第125-130页 |
一、技术支持平台的分层架构 | 第126-127页 |
二、虚拟研究环境的功能详解 | 第127-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七章 我国发展虚拟研究组织及虚拟研究环境的案例分析 | 第132-148页 |
第一节 上海高校E-研究院的建设概况 | 第133-135页 |
一、创建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 第133-134页 |
二、发展现状 | 第134-135页 |
第二节 上海高校E-研究院的构建、运行及实践效果 | 第135-144页 |
一、团队构建 | 第136-140页 |
二、运行管理与技术支持 | 第140-143页 |
三、实践效果 | 第143-144页 |
第三节 中国科学院的Duckling和科研在线平台 | 第144-146页 |
一、Duckling平台的功能及应用效果 | 第144-145页 |
二、中国科学院科研在线平台的功能及应用效果 | 第145-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八章 我国大学构建与运行虚拟研究组织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 第148-162页 |
第一节 制约我国大学构建与运行虚拟研究组织的主要因素 | 第148-154页 |
一、认知上缺乏对虚拟研究组织绩效的认同 | 第149-150页 |
二、结构上过度依赖行政化管理 | 第150-151页 |
三、技术上未形成统一可靠的工具依赖 | 第151-152页 |
四、资源上积累与分享机制匮乏 | 第152-154页 |
五、科研文化上的资源竞争多于学术追求 | 第154页 |
第二节 我国大学构建与运行虚拟研究组织的策略选择 | 第154-162页 |
一、依托技术平台促进虚拟研究组织的多元化建构 | 第155-156页 |
二、构架承载丰富学术资源的虚拟研究环境 | 第156-158页 |
三、消除大学虚拟研究组织建设与运行中的资源约束 | 第158-159页 |
四、逾越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制度障碍 | 第159-160页 |
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保障组织的安全运行 | 第160-162页 |
第九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62-167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162-164页 |
二、研究局限 | 第164-165页 |
三、研究展望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7页 |
一、中文文献 | 第167-170页 |
二、外文文献 | 第170-177页 |
附录 | 第177-193页 |
一、欧美发达国家基于协同科研平台的部分虚拟研究组织项目 | 第177-179页 |
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VOSS研究专项的部分资助项目(2011-2014) | 第179-182页 |
三、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资助建设的虚拟研究环境(2004-2012) | 第182-184页 |
四、访谈对象详表 | 第184-186页 |
五、访谈提纲一:对上海高校E-研究院相关人员的访谈 | 第186-187页 |
六、访谈提纲二:对协同研究团队成员的访谈提纲 | 第187-188页 |
七、访谈提纲三:对学科专家和虚拟研究环境研究人员的访谈 | 第188-189页 |
八、访谈提纲四:对协同科研平台开发者的访谈 | 第189-190页 |
九、访谈资料编码表 | 第190-19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和主持课题 | 第193-195页 |
一、发表论文 | 第193-194页 |
二、主持课题 | 第194-195页 |
致谢 | 第195-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