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内容、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基本框架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6-18页 |
1.4.1 论文的创新 | 第16-17页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营业税和增值税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8-26页 |
2.1 营业税 | 第18-19页 |
2.1.1 营业税的定义和特点 | 第18页 |
2.1.2 营业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2.1.3 继续实施营业税的弊端 | 第19页 |
2.2 增值税 | 第19-21页 |
2.2.1 增值税的定义 | 第19-20页 |
2.2.2 增值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2.3 增值税的特点和优势分析 | 第21页 |
2.3 税收负担理论 | 第21-26页 |
2.3.1 税收负担的概念 | 第21页 |
2.3.2 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体系 | 第21-23页 |
2.3.3 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2.3.4 税收负担理论对于交通运输业营改增的指导意义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我国交通运输业营改增的相关政策概述 | 第26-34页 |
3.1 交通运输业的定义及分类 | 第26页 |
3.2 我国交通运输业营改增进程回顾 | 第26-27页 |
3.3 交通运输业营改增具体政策分析 | 第27-34页 |
3.3.1 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 第27-28页 |
3.3.2 应税服务范围 | 第28-29页 |
3.3.3 税率和征收率 | 第29-31页 |
3.3.4 应纳税额的计算 | 第31-32页 |
3.3.5 交通运输业营改增的特征和趋势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营改增政策实施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分析 | 第34-42页 |
4.1 交通运输业营改增的重要意义 | 第34-35页 |
4.1.1 有助于减少重复征税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 第34页 |
4.1.2 有利于规范税收征管和完善税制 | 第34页 |
4.1.3 有助于交通运输业产业结构优化 | 第34-35页 |
4.1.4 有利于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竞争力 | 第35页 |
4.2 交通运输业营改增产生的影响 | 第35-42页 |
4.2.1 社会经济效益 | 第35-37页 |
4.2.2 产业效益角度 | 第37-38页 |
4.2.3 税收征管角度 | 第38-39页 |
4.2.4 企业效益角度 | 第39-42页 |
第五章 福建交通运输业营改增政策的运行及其效果分析 | 第42-64页 |
5.1 福建营改增政策的背景回顾 | 第42-43页 |
5.2 福建省交通运输业营改增政策分析 | 第43-45页 |
5.2.1 试点户数情况 | 第43-44页 |
5.2.2 税款入库情况 | 第44-45页 |
5.3 运行效果 | 第45-61页 |
5.3.1 减税效应凸显,改革红利逐步释放 | 第45-50页 |
5.3.2 减负效果明显,企业活力逐步增强 | 第50-53页 |
5.3.3 链条作用显现,相关行业逐步规范 | 第53-55页 |
5.3.4 营改增对企业财务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55-61页 |
5.4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61-64页 |
5.4.1 行业发展角度 | 第61-62页 |
5.4.2 企业角度 | 第62页 |
5.4.3 税务管征角度 | 第62-64页 |
第六章 完善交通运输业营改增政策运行的建议 | 第64-68页 |
6.1 政府推进营改增工作的政策建议 | 第64-66页 |
6.2 营改增后企业的应对策略 | 第66-68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68-7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8-69页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