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危险犯的限缩问题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抽象危险犯及其处罚依据 | 第13-22页 |
第一节 抽象危险犯概念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抽象危险犯的处罚依据 | 第14-22页 |
一、形式说 | 第14-18页 |
二、实质说 | 第18-22页 |
第二章 我国抽象危险犯处罚范围限缩的可行性研究 | 第22-31页 |
第一节 限缩抽象危险犯的现实必要 | 第22-27页 |
一、部分抽象危险犯评价过于极端 | 第22-23页 |
二、抽象危险犯立法初衷“被行政化” | 第23-24页 |
三、国内对风险社会理论的误读 | 第24-25页 |
四、限缩抽象危险犯处罚范围符合我国刑事政策需要 | 第25-27页 |
第二节 限缩抽象危险犯处罚范围的理论研究 | 第27-31页 |
一、构成要件该当性层次 | 第27-28页 |
二、违法性层次 | 第28-29页 |
三、本文观点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探讨我国抽象危险犯处罚范围限缩路径 | 第31-43页 |
第一节 抽象危险犯的立法限缩 | 第31-36页 |
一、优化行政法与刑法衔接机制 | 第31-33页 |
二、适用中止犯规定减免刑罚 | 第33-34页 |
三、程序性构成要件的运用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抽象危险犯的司法限缩 | 第36-43页 |
一、抽象危险犯与“但书”条款 | 第37-38页 |
二、排除主观故意的无责 | 第38-40页 |
三、抽象危险犯的证明责任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