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写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0-26页 |
1.1 重金属污染及危害 | 第10-13页 |
1.2 重金属的转运、吸收及外排 | 第13-15页 |
1.3 重金属的螯合作用 | 第15-16页 |
1.4 细胞壁的重金属区隔化作用 | 第16-17页 |
1.5 LRX伸展蛋白 | 第17-20页 |
1.6 长链非编码RNA | 第20-24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4-26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2.1.2 菌株和质粒载体 | 第26页 |
2.1.3 酶、试剂和化学药品 | 第26页 |
2.1.4 相关软件和分析软件 | 第26-27页 |
2.2 常用溶液及培养基的配置 | 第27-28页 |
2.2.1 常用溶液配置 | 第27页 |
2.2.2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 第27-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40页 |
2.3.1 拟南芥植物的培养 | 第28页 |
2.3.2 PCR体系及反应程序 | 第28-29页 |
2.3.3 DNA的回收与纯化 | 第29-30页 |
2.3.4 DNA片段与载体的连接反应 | 第30页 |
2.3.5 大肠杆菌转化和鉴定 | 第30-31页 |
2.3.6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31-32页 |
2.3.7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与转化 | 第32-33页 |
2.3.8 拟南芥的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33页 |
2.3.9 拟南芥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法(Edwards法) | 第33-34页 |
2.3.10 拟南芥总RNA提取 | 第34-35页 |
2.3.11 RT-PCR(Reversetranscription PCR) | 第35页 |
2.3.12 qPCR(Quantitativereal-time PCR) | 第35-37页 |
2.3.1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37页 |
2.3.14 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37-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66页 |
3.1 LRX系列载体的构建 | 第40-42页 |
3.2 LRX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 | 第42-45页 |
3.3 LRX系列蛋白组织表达模式 | 第45-48页 |
3.3.1 LRX3组织表达模式 | 第45-46页 |
3.3.2 LRX4组织表达模式 | 第46-47页 |
3.3.3 LRX5组织表达模式 | 第47-48页 |
3.4 拟南芥基因LRX对Cu的响应 | 第48-49页 |
3.5 LRX亚细胞定位 | 第49-53页 |
3.5.1 LRX3亚细胞定位 | 第49-50页 |
3.5.2 LRX4亚细胞定位 | 第50-51页 |
3.5.3 LRX5亚细胞定位 | 第51-53页 |
3.6 lrx突变体离子含量 | 第53-55页 |
3.6.1 lrx突变体的离子含量 | 第53-54页 |
3.6.2 突变体中其他重金属离子的积累 | 第54-55页 |
3.7 Lnc40的表达模式及其功能 | 第55-57页 |
3.7.1 Lnc40在各个器官中的表达水平 | 第55-56页 |
3.7.2 Lnc40的表达对Cu水平的响应 | 第56-57页 |
3.8 Lnc40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7-58页 |
3.9 Lnc40的启动子特性分析 | 第58-59页 |
3.10 Lnc40组织表达模式 | 第59-60页 |
3.11 Lnc40转基因植株的表型 | 第60-61页 |
3.12 Lnc40转基因植株中Cu转运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 | 第61-63页 |
3.13 Lnc40转基因植株的离子含量 | 第63-66页 |
4 讨论 | 第66-6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页 |
5.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