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水射流冲击下煤岩损伤诱导机制及分布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4页 |
1.2.1 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实验研究 | 第15-19页 |
1.2.3 数值模拟 | 第19-2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 射流冲击下煤岩损伤特性实验研究 | 第26-40页 |
2.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第26-28页 |
2.1.1 实验设备 | 第26-28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2.2.1 实验设计 | 第28页 |
2.2.2 实验步骤 | 第28-29页 |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29-39页 |
2.3.1 CT图像 | 第29-31页 |
2.3.2 图像切割 | 第31-35页 |
2.3.3 损伤三维重构 | 第35-37页 |
2.3.4 损伤场的分布特性 | 第37-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射流冲击煤岩数值模型 | 第40-54页 |
3.1 模型控制方程 | 第40页 |
3.2 几何模型、边界条件及接触准则 | 第40-46页 |
3.2.1 几何模型 | 第41-42页 |
3.2.2 边界条件 | 第42页 |
3.2.3 接触准则 | 第42-46页 |
3.3 本构模型及材料参数 | 第46-51页 |
3.3.1 本构模型 | 第46-50页 |
3.3.2 材料参数 | 第50-51页 |
3.4 数值模型验证 | 第51-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高压水射流冲击下煤岩损伤演化规律数值模拟 | 第54-66页 |
4.1 损伤场时序演化 | 第54-57页 |
4.1.1 煤体单元损伤演化趋势 | 第54-56页 |
4.1.2 煤岩模型损伤场演化规律 | 第56-57页 |
4.2 损伤场的空间分布特性 | 第57-61页 |
4.2.1 损伤场的水平分布规律 | 第57-59页 |
4.2.2 损伤场的竖直传播规律 | 第59-61页 |
4.3 射流速度对损伤场的影响 | 第61-63页 |
4.4 岩性对损伤场的影响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高压水射流冲击下煤岩应力波效应数值模拟 | 第66-78页 |
5.1 应力波传播的时-空效应 | 第66-70页 |
5.2 射流速度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 | 第70-73页 |
5.3 岩性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 | 第73-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6 射流冲击下煤岩破坏机理 | 第78-84页 |
6.1 高压水射流作用下煤岩破坏机制 | 第78-79页 |
6.2 射流冲击下煤岩应变规律 | 第79-81页 |
6.3 煤岩冲孔形成及扩孔机理 | 第81-8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7 磨料射流与纯水射流破岩特性的差异 | 第84-96页 |
7.1 磨料射流冲击煤岩对比实验 | 第84-88页 |
7.1.1 实验设计 | 第84页 |
7.1.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84-88页 |
7.2 磨料射流冲击煤岩的数值模拟 | 第88-94页 |
7.2.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88-89页 |
7.2.2 破岩机理的差异性 | 第89-94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96-100页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6-97页 |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97-98页 |
8.3 展望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附录 | 第110页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0页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