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第20-30页 |
2.1 相关概念综述 | 第20-24页 |
2.1.1 度假旅游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2 度假区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2.2 度假区开发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2.2.1 国外度假区开发研究 | 第24-25页 |
2.2.2 国内度假区开发研究 | 第25-27页 |
2.3 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综述 | 第27-30页 |
2.3.1 旅游开发模式探索历程 | 第27-28页 |
2.3.2 旅游开发模式的具体运用研究 | 第28-30页 |
3 轻开发模式的提出及其内涵界定 | 第30-49页 |
3.1 我国度假区主要开发模式——TOLD模式 | 第30-35页 |
3.1.1 TOLD的概念 | 第30页 |
3.1.2 TOLD的特征 | 第30-31页 |
3.1.3 TOLD模式的类型 | 第31-33页 |
3.1.4 本文对TOLD模式内涵的理解与思考 | 第33-35页 |
3.2 轻开发模式概念提出的背景 | 第35-38页 |
3.2.1 旅游发展进入全域旅游新阶段 | 第35-36页 |
3.2.2 自主旅游时代,旅游行为需求向休闲度假倾斜 | 第36页 |
3.2.3 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计划下乡村发展面临“转型” | 第36-37页 |
3.2.4 生态旅游倡导下的旅游开发模式亟待升级 | 第37-38页 |
3.3 轻开发模式的概念内涵 | 第38-41页 |
3.3.1 “轻”的理解 | 第38-40页 |
3.3.2 轻开发模式的概念 | 第40-41页 |
3.4 轻开发模式的特征 | 第41-43页 |
3.4.1 “轻”资源利用 | 第41-42页 |
3.4.2 “轻”资产开发 | 第42-43页 |
3.5 国内外典型案例开发模式评析 | 第43-49页 |
3.5.1 日本合掌村生态开发案例 | 第43-46页 |
3.5.2 莫干山乡村生态圈开发案例 | 第46-49页 |
4 轻度假区开发建设理论研究 | 第49-79页 |
4.1 轻度假区内涵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9-52页 |
4.1.1 需求层次理论 | 第49页 |
4.1.2 极简主义与简约主义理论 | 第49-50页 |
4.1.3 剧场理论 | 第50-51页 |
4.1.4 TPC理论和产品层次理论 | 第51-52页 |
4.2 轻度假区概念提出的背景条件 | 第52-60页 |
4.2.1 轻度假市场需求引导 | 第52-58页 |
4.2.2 共享经济下旅游产品多元化与个性化 | 第58页 |
4.2.3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 第58-59页 |
4.2.4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取得一定实效 | 第59-60页 |
4.3 轻度假区概念内涵 | 第60-63页 |
4.3.1 轻度假区的概念 | 第60-61页 |
4.3.2 轻度假区的特征 | 第61-63页 |
4.4 轻开发模式下轻度假区开发建设环节 | 第63-71页 |
4.4.1 “清境” | 第64-66页 |
4.4.2 “亲乡” | 第66-68页 |
4.4.3 “轻松” | 第68-71页 |
4.5 轻度假区开发建设的支持系统 | 第71-79页 |
4.5.1 轻度假区支持系统构成 | 第71-72页 |
4.5.2 旅游接待系统建设 | 第72-75页 |
4.5.3 度假服务系统建设 | 第75-76页 |
4.5.4 基础设施系统建设 | 第76-79页 |
5 浦江茜溪悠谷轻度假区实证剖析 | 第79-90页 |
5.1 案例区概况 | 第79-80页 |
5.2 茜溪悠谷轻度假区开发建设模式 | 第80-83页 |
5.2.1 “轻”资源利用 | 第80-82页 |
5.2.2 “轻”资产开发 | 第82-83页 |
5.3 茜溪悠谷轻度假区开发建设过程 | 第83-90页 |
5.3.1 “清境”建设 | 第83-84页 |
5.3.2 “亲乡”建设 | 第84-85页 |
5.3.3 “轻松”建设 | 第85-9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0-94页 |
6.1 研究主要结论 | 第90-91页 |
6.2 研究创新 | 第91-92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92-94页 |
6.3.1 研究不足 | 第92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