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6-39页 |
1 霉菌毒素的种类和毒性 | 第16-19页 |
1.1 霉菌毒素的定义 | 第16页 |
1.2 霉菌毒素的种类和来源 | 第16-18页 |
1.3 霉菌毒素的毒性 | 第18-19页 |
2 霉菌毒素与环境的关系 | 第19-22页 |
2.1 温度对霉菌的影响 | 第20页 |
2.2 水分或湿度对霉菌的影响 | 第20页 |
2.3 酸碱值对霉菌的影响 | 第20-21页 |
2.4 空气对霉菌的影响 | 第21页 |
2.5 贮存时间对霉菌的影响 | 第21-22页 |
3 霉菌毒素对养猪生产的危害 | 第22-27页 |
3.1 霉菌毒素的特性 | 第22-23页 |
3.2 霉菌毒素对动物毒性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3.3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 | 第24-27页 |
4 猪霉菌毒素中毒的主要症状 | 第27-31页 |
4.1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症状 | 第28页 |
4.2 猪F-2毒素中毒症状 | 第28-29页 |
4.3 猪赭曲霉毒素中毒症状 | 第29页 |
4.4 猪烟曲霉毒素中毒症状 | 第29页 |
4.5 猪T-2毒素中毒症状 | 第29页 |
4.6 猪呕吐毒素(DON)中毒症状 | 第29-30页 |
4.7 霉菌毒索引起的繁殖障碍 | 第30-31页 |
5 猪霉菌毒素中毒的诊断 | 第31-34页 |
5.1 猪饲粮中霉菌毒素的最大容许量 | 第31-33页 |
5.2 猪霉菌毒素中毒的诊断 | 第33-34页 |
6 霉菌毒素的检测分析 | 第34-36页 |
6.1 采样及采样方法 | 第34-35页 |
6.2 检测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7 霉菌毒素的预防和控制研究进展 | 第36-37页 |
7.1 预防霉菌毒素的污染 | 第36页 |
7.2 祛除霉菌毒素的方法 | 第36-37页 |
8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7-39页 |
第二章 福建省猪用饲粮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调查 | 第39-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1.1 样品 | 第39页 |
1.2 检测方法 | 第39-42页 |
2 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调查结果 | 第42-45页 |
2.1 样品中的霉菌毒素具有高度交叉污染性 | 第42页 |
2.2 霉菌毒素的分布及其污染浓度 | 第42-44页 |
2.3 样品中霉菌毒素的阳性率分析 | 第44-45页 |
2.4 厦门某猪场饲料样品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分析 | 第45页 |
3 讨论与分析 | 第45-47页 |
第三章 霉菌毒素处理剂对小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47-5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7-4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1.3 霉菌毒素中毒判定指标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2.1 霉菌毒素脱毒效果的评估 | 第48页 |
2.2 两种脱毒剂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3 小结和讨论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霉菌毒素处理剂对猪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50-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1.1 材料 | 第5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50-51页 |
1.3 结果判定 | 第51-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2.1 保育猪成活率 | 第52页 |
2.2 不同剂量新型毒素处理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2.3 不同剂量新型毒素处理剂对保育猪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第53页 |
2.4 不同剂量新型毒素处理剂对猪瘟免疫合格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3 讨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霉菌毒素的综合防控措施 | 第56-58页 |
1 加强思想关,树立长期防控不松懈的信念 | 第56页 |
2 坚守品质关,保障饲料及原料的质量 | 第56-57页 |
3 抓好报表关,建立生产指标及外源性产品的评价体系 | 第57页 |
4 严控产品关,筛选兼具脱毒及免疫增强作用的毒素处理剂 | 第57-58页 |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