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活的但非可培养状态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1.1 VBNC状态微生物的发现 | 第10-11页 |
1.1.2 VBNC状态微生物的形成机理 | 第11页 |
1.1.3 VBNC微生物的复苏可培养化 | 第11-12页 |
1.1.4 环境中VBNC复苏活化菌的功能应用 | 第12页 |
1.2 细菌复苏促进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复苏促进因子的发现 | 第13页 |
1.2.2 复苏促进因子的作用机理 | 第13页 |
1.2.3 复苏促进因子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 细菌群体感应 | 第14-15页 |
1.4 铜绿假单胞菌 | 第15-16页 |
1.4.1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 | 第15页 |
1.4.2 铜绿假单胞菌中群体感应系统 | 第15-16页 |
1.5 细菌群体感应的干扰 | 第16-18页 |
1.5.1 降解群体感应信号分子 | 第17页 |
1.5.2 抑制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生成 | 第17页 |
1.5.3 干扰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接收 | 第17-18页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8-20页 |
2. 红树林滩涂土壤中VBNC状态菌的复苏及可培养化 | 第20-46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31页 |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0-23页 |
2.2.2 样品的采集 | 第23页 |
2.2.3 培养基及其组成 | 第23-24页 |
2.2.4 试验方法 | 第24-3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3页 |
2.3.1 红树林土壤菌株分离纯化结果 | 第31-34页 |
2.3.2 Rpf复苏活化的VBNC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34-43页 |
2.4 讨论与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2.4.1 VBNC状态菌的潜在功能探讨 | 第43-44页 |
2.4.2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3. 红树林土壤中群体感应抑制菌的筛选及验证 | 第46-55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3.2.1 实验菌株 | 第47页 |
3.2.2 主要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47页 |
3.2.3 培养基组成以及配置方法 | 第47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47-50页 |
3.3.1 群体感应抑制菌的筛选 | 第48页 |
3.3.2 菌株降解信号分子能力的验证 | 第48页 |
3.3.3 降解信号分子裂解液制备 | 第48-49页 |
3.3.4 BCA蛋白测定法测定细胞裂解液蛋白浓度 | 第49页 |
3.3.5 细胞裂解液对3-O-C_(12)-HSL降解作用 | 第49-50页 |
3.3.6 菌株LQC3M004全基因测序分析 | 第50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50-53页 |
3.4.1 群体感应抑制菌的筛选 | 第50-51页 |
3.4.2 菌株抑制信号分子能力的验证 | 第51-52页 |
3.4.3 BCA蛋白测定法测定细胞裂解液蛋白浓度 | 第52-53页 |
3.4.4 细胞裂解液对3-O-C12-HSL降解作用 | 第53页 |
3.4.5 菌株LQC3M004全基因测序分析 | 第53页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53-55页 |
3.5.1 群体感应抑制菌株潜在应用探讨 | 第54页 |
3.5.2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菌株LQC3M004对铜绿假单胞菌抑制效果研究 | 第55-66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4.2.1 实验菌株 | 第55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55-58页 |
4.3.1 铜绿假单胞菌的筛选 | 第56页 |
4.3.2 铜绿假单胞菌PA002的生长曲线绘制 | 第56页 |
4.3.3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AHLs时间测定 | 第56页 |
4.3.4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绿脓菌素时间测定 | 第56-57页 |
4.3.5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绿脓菌素与生物膜最优条件正交试验 | 第57-58页 |
4.3.6 上清蛋白对铜绿假单胞菌绿脓菌素的影响 | 第58页 |
4.3.7 上清蛋白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 | 第58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8-64页 |
4.4.1 铜绿假单胞菌的筛选 | 第58-60页 |
4.4.2 铜绿假单胞菌PA002的生长曲线绘制 | 第60页 |
4.4.3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AHLs时间测定 | 第60-61页 |
4.4.4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绿脓菌素时间测定 | 第61页 |
4.4.5 正交试验设计探究铜绿生物膜铜绿产生条件实验 | 第61-63页 |
4.4.6 细胞裂解液对铜绿假单胞菌绿脓菌素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7 上清蛋白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 | 第64页 |
4.5 讨论和小结 | 第64-6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附录A 分离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 | 第78-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