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2-14页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徐冰汉字装置艺术初期探索(1974 年——1991 年) | 第14-29页 |
2.1 历史背景与人生经历 | 第14-19页 |
2.1.1 历史背景 | 第14-15页 |
2.1.2 学习时期 | 第15-19页 |
2.2 艺术的转折 “复数”与 “印痕”之路 | 第19-21页 |
2.3 从装置艺术开始的探索 | 第21-23页 |
2.3.1 传统媒材的选择 | 第21-22页 |
2.3.2 材料语言的转换与表达 | 第22-23页 |
2.4 难以识读的 “书” | 第23-28页 |
2.5 “伪文字”与 “无意义” | 第28-29页 |
3 徐冰汉字装置艺术的多样化表达(1991 年——2003 年) | 第29-43页 |
3.1 文化杂糅——汉字与英文字母碰撞后的 “实验” | 第29-39页 |
3.1.1 “洋泾浜化”与 “文字口译”——1991 年《ABC》 | 第29-30页 |
3.1.2 文字 “强奸”与文字 “通奸”——1993 年《文化动物》 | 第30-31页 |
3.1.3 “汉译英”与 “英译汉”——1996 年《英文方块字书法入门》 | 第31-36页 |
3.1.4 科技的 “互动”与文字的 “互动”——1998 年《您贵姓》 | 第36-38页 |
3.1.5 “人民口号”的文字转述——1999 年《毛主席说:艺术为人民》 | 第38-39页 |
3.2 “看图识字”的文字直通车——2003 年《地书》 | 第39-40页 |
3.3 小结 | 第40-43页 |
4 徐冰汉字装置艺术的当代文化表达 | 第43-49页 |
4.1 从传统性到当代性的文化表达 | 第43-45页 |
4.1.1 传统的尊重与自我身份的认知 | 第44页 |
4.1.2 传统的内化与当代艺术的探索 | 第44-45页 |
4.2 从文字解读到有意味形式 | 第45-46页 |
4.3 从“普天同文”到 “普天同梦”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硕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