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几何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及影响 | 第11-12页 |
1.2.2 物理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影响 | 第12-13页 |
1.2.3 有限元建模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影响 | 第13-14页 |
1.2.4 动载输入方面的不确定性及影响 | 第14-15页 |
1.2.5 计算控制参数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及影响 | 第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背景知识 | 第16-26页 |
2.1 相关理论知识 | 第16-21页 |
2.1.1 结构动力方程 | 第16-17页 |
2.1.2 人工边界类型 | 第17-18页 |
2.1.3 土的本构模型 | 第18-20页 |
2.1.4 阻尼理论 | 第20-21页 |
2.2 PLAXIS2D简介 | 第21-26页 |
2.2.1 主要功能特性 | 第21-23页 |
2.2.2 典型菜单界面 | 第23-26页 |
第三章 侧向人工边界距离的选取及影响 | 第26-45页 |
3.1 概述 | 第26页 |
3.2 均匀场地模型算例分析 | 第26-38页 |
3.2.1 不同剪切波速的影响 | 第27-29页 |
3.2.2 不同激振频率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3 不同阻尼比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4 不同地震动特性的影响 | 第32-36页 |
3.2.5 不同本构模型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 分层均匀场地模型的算例分析 | 第38-43页 |
3.3.1 分层均匀场地1 | 第38-40页 |
3.3.2 分层均匀场地2 | 第40-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底部人工边界的设置及影响 | 第45-59页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45-47页 |
4.1.1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理论模型(波在分层介质中的传播) | 第45-46页 |
4.1.2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有限元模型 | 第46-47页 |
4.1.3 底部边界的设置所带来的两个问题 | 第47页 |
4.2 考虑材料阻尼时地表放大系数解析解 | 第47-49页 |
4.3 参数分析 | 第49-53页 |
4.3.1 材料阻尼的变化对动力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49页 |
4.3.2 辐射阻尼的变化对动力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3 不同阻尼类型对动力反应的影响 | 第51-53页 |
4.4 有限元建模时场地阻尼的模拟 | 第53-56页 |
4.5 算例分析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数值计算中材料阻尼的模拟 | 第59-83页 |
5.1 概述 | 第59-60页 |
5.2 常用岩土本构模型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对比 | 第60-64页 |
5.2.1 LE模型 | 第61页 |
5.2.2 MC模型 | 第61-62页 |
5.2.3 HS模型 | 第62-63页 |
5.2.4 HSS模型 | 第63页 |
5.2.5 土工实验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5.3 不同阻尼设置对动力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64-75页 |
5.3.1 均不设瑞利阻尼时动力反应结果对比 | 第65页 |
5.3.2 有无阻尼对不同本构模型动力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65-68页 |
5.3.3 阻尼比均为10%时的动力反应结果对比 | 第68-69页 |
5.3.4 不同土性条件下阻尼比对动力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69-70页 |
5.3.5 不同激振频率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70-75页 |
5.4 瑞利阻尼中目标频率的取值及对动力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75-79页 |
5.5 不同本构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79-8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3-85页 |
6.2 不足及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 | 第90-9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