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论文--焊接一般性问题论文

热—电耦合条件下Sn-58Bi焊点的界面行为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4-24页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第14页
    1.2 电迁移现象及研究进展第14-19页
        1.2.1 电迁移的物理机制第16-17页
        1.2.2 电迁移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1.3 热迁移现象及研究进展第19-20页
        1.3.1 热迁移现象第19-20页
        1.3.2 热迁移研究进展第20页
    1.4 热电耦合现象及研究进展第20-22页
        1.4.1 热电耦合现象第20页
        1.4.2 热电耦合研究进展第20-22页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第22-24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计第24-29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实验材料第24-25页
    2.3 试验方法第25-29页
        2.3.1 焊点的制备第25-26页
        2.3.2 电迁移平台的搭建第26-27页
        2.3.3 热电耦合平台的设计与搭建第27-28页
        2.3.4 微观焊点组织的观察第28-29页
第3章 纯电场作用下Cu/Sn-58Bi/Cu焊点的电迁移与纯热场作用下热迁移行为第29-47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纯电场作用下不同电流密度下Cu/Sn-58Bi/Cu焊点的电迁移行为第29-41页
        3.2.1 不同电流密度下焊点内电迁移现象第29-35页
        3.2.2 在电迁移过程中焊点中相粗化分析第35-37页
        3.2.3 电迁移过程中焊点中Bi原子迁移行为第37-39页
        3.2.4 纯电场作用下焊点内部原子迁移规律第39-41页
    3.3 纯热场作用下Cu/Sn-58Bi/Cu焊点的热迁移现象第41-46页
        3.3.1 纯热场作用下的焊点温度有限元模拟第41-42页
        3.3.2 Cu/Sn-58Bi/Cu焊点的热迁移现象第42-44页
        3.3.3 热迁移过程中界面IMC分析第44-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不同热场与电场相互作用下Cu/Sn-58Bi/Cu焊点的电迁移行为第47-64页
    4.1 引言第47页
    4.2 不同热场条件下Cu/Sn-58Bi/Cu钎料的电迁移行为第47-54页
        4.2.1 50℃下焊点的电迁移现象第47-48页
        4.2.2 70℃下焊点的电迁移现象第48-51页
        4.2.3 150℃下焊点的电迁移现象第51-54页
    4.3 热场作用下Cu/Sn-58Bi/Cu焊点的电迁移机制第54-60页
        4.3.1 热-电场作用下焊点内部原子迁移规律第54-56页
        4.3.2 热-电场作用下焊点内部原子的迁移行为分析第56-58页
        4.3.3 热-电场作用下焊点内部粗化现象与规律第58-60页
    4.4 施加热场后焊点阈值电流的推测第60-62页
    4.5 热场与电场相互作用下界面IMC生长动力学第62-63页
    4.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5章 热-电场作用下Cu/Sn-58Bi/Cu熔融焊点的热迁移与电迁移的耦合现象第64-80页
    5.1 引言第64页
    5.2 低电流密度下Cu/Sn-58Bi/Cu熔融焊点的微观组织演变第64-67页
        5.2.1 阳极与热端在一侧时熔融焊点微观组织的变化第64-65页
        5.2.2 阳极与冷端在一侧时熔融焊点微观组织的变化第65-67页
    5.3 高电流密度下Cu/Sn-58Bi/Cu熔融焊点的微观组织变化第67-70页
        5.3.1 阳极与冷端在一侧时熔融焊点微观组织的变化第67-68页
        5.3.2 阳极与热端在一侧时熔融焊点微观组织的变化第68-70页
    5.4 热电耦合下Cu/Sn-58Bi/Cu熔融焊点原子扩散机制研究第70-77页
        5.4.1 低电流密度下熔融焊点内原子扩散和扩散通量第70-76页
        5.4.2 高电流密度下熔融焊点内原子扩散和扩散通量第76-77页
    5.5 本章小结第77-80页
结论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8-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薄板铝合金轻量化搅拌摩擦焊接装备及工艺研究
下一篇:基于超声波的自动泊车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