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1 城市内涝与缺水现象频发 | 第8页 |
1.1.2 城市水污染问题严重 | 第8页 |
1.1.3 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相关规划设计研究概述 | 第9-11页 |
1.3.1 国外研究概述 | 第9-10页 |
1.3.2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基础研究 | 第12-17页 |
2.1 相关概念分析 | 第12-14页 |
2.1.1 城市滨河绿带 | 第12页 |
2.1.2 生态 | 第12-13页 |
2.1.3 生态理念 | 第13页 |
2.1.4 生态规划 | 第13-14页 |
2.2 理论依据 | 第14-17页 |
2.2.1 景观生态学 | 第14-15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5页 |
2.2.3 海绵城市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3 国内外案例分析 | 第17-21页 |
3.1 国内案例分析 | 第17-19页 |
3.1.1 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 | 第17页 |
3.1.2 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 | 第17-19页 |
3.2 国外案例分析 | 第19-20页 |
3.2.1 水牛河步行道规划设计 | 第19页 |
3.2.2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 | 第19-20页 |
3.3 小结 | 第20-21页 |
4 基于生态理念的南昌市朝阳洲桃花渠规划设计应用研究 | 第21-31页 |
4.1 场地现状分析 | 第21-23页 |
4.1.1 用地分析 | 第21页 |
4.1.2 交通分析 | 第21-22页 |
4.1.3 水渠分析 | 第22页 |
4.1.4 驳岸分析 | 第22页 |
4.1.5 植被分析 | 第22-23页 |
4.2 规划目标 | 第23页 |
4.3 生态挑战及策略 | 第23-24页 |
4.3.1 生态挑战 | 第23页 |
4.3.2 生态策略 | 第23-24页 |
4.4 生态规划实施途径 | 第24-29页 |
4.4.1 保护优先 | 第24页 |
4.4.2 驳岸处理 | 第24-25页 |
4.4.3 给排水规划 | 第25-26页 |
4.4.4 雨洪管理 | 第26-28页 |
4.4.5 水循环利用 | 第28页 |
4.4.6 植物种类选配 | 第28-29页 |
4.4.7 智慧海绵 | 第29页 |
4.5 效益分析 | 第29页 |
4.5.1 生态效益 | 第29页 |
4.5.2 社会效益 | 第29页 |
4.5.3 经济效益 | 第29页 |
4.6 小结 | 第29-31页 |
5 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滨河绿带规划设计策略 | 第31-38页 |
5.1 规划目标 | 第31页 |
5.1.1 水生态 | 第31页 |
5.1.2 水资源 | 第31页 |
5.1.3 水环境 | 第31页 |
5.1.4 水安全 | 第31页 |
5.2 规划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5.2.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1页 |
5.2.2 功能原则 | 第31页 |
5.2.3 生态原则 | 第31-32页 |
5.2.4 系统化原则 | 第32页 |
5.2.5 特色个性原则 | 第32页 |
5.3 规划策略 | 第32-36页 |
5.3.1 规划引领、生态优先 | 第32-33页 |
5.3.2 保留水体及周边用地的完整性 | 第33页 |
5.3.3 打造生态性驳岸 | 第33-34页 |
5.3.4 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 | 第34-36页 |
5.3.5 湿地植物种植 | 第36页 |
5.3.6 社会协同参与 | 第36页 |
5.4 规划要点 | 第36-38页 |
5.4.1 提升区域水生态安全,缓解城市旱涝灾害 | 第36页 |
5.4.2 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改善区域微气候环境 | 第36-37页 |
5.4.3 加强雨水收集净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第37-3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38-40页 |
6.1 结论 | 第38-39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个人简个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