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41页 |
2.1 LED及白光LED实现方式简介 | 第13-16页 |
2.1.1 LED及白光LED简介 | 第13页 |
2.1.2 白光LED实现方式 | 第13-14页 |
2.1.3 全光谱照明LED的提出及应用现状 | 第14-16页 |
2.2 全光谱照明LED用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 第16-34页 |
2.2.1 荧光粉简介 | 第16-17页 |
2.2.2 全光谱用蓝绿色荧光粉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2.2.3 全光谱用黄绿色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 第23-29页 |
2.2.4 全光谱用红色荧光粉研究现状 | 第29-33页 |
2.2.5 全光谱用荧光粉存在问题 | 第33-34页 |
2.3 碳氮化物荧光粉概述 | 第34-38页 |
2.3.1 含[CN_2]~(2-)基团类新型碳氮化物荧光粉 | 第34-37页 |
2.3.2 AlN_((1-x))-SiC_x固溶体 | 第37-38页 |
2.3.3 RE_2Si_4N_6C碳氮化物 | 第38页 |
2.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8-41页 |
2.4.1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38-39页 |
2.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9-41页 |
3 荧光粉及基质材料制备及研究方法 | 第41-49页 |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41-42页 |
3.2 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42-43页 |
3.3 荧光粉的研究方法 | 第43-49页 |
3.3.1 物相鉴定及结构解析 | 第43-44页 |
3.3.2 发光性能表征及测试 | 第44-46页 |
3.3.3 稳定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46-48页 |
3.3.4 形貌和粒度测试与分析 | 第48页 |
3.3.5 其他测试与分析 | 第48-49页 |
4 RE_2Si_4N_6C:Ce~(3+)碳氮化物荧光粉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 | 第49-69页 |
4.1 碳热还原氮化法合成RE_2Si_4N_6C:Ce~(3+)(RE=Y,Gd,Lu) | 第49-55页 |
4.1.1 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Y_2Si_4N_6C的理论分析 | 第50-52页 |
4.1.2 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Y_2Si_4N_6C的实验探究 | 第52-55页 |
4.2 稀土氢化物高温固相法合成RE_2Si_4N_6C:Ce~(3+)(RE=Y,Gd,Lu) | 第55-62页 |
4.2.1 反应历程研究 | 第55-58页 |
4.2.2 碳化硅对物相的影响 | 第58-60页 |
4.2.3 高温固相法与碳热还原法对比 | 第60-62页 |
4.3 RE_2Si_4N_6C:Ce~(3+) (RE=Y, Gd,Lu)的结构与发光特性 | 第62-67页 |
4.3.1 RE_2Si_4N_6C(RE=Y, Gd,Lu)的结构 | 第62-63页 |
4.3.2 RE_2Si_4N_6C:Ce~(3+) (RE=Y,Gd,Lu)的发光特性 | 第63-65页 |
4.3.3 Ce~(3+)浓度对RE_2Si_4N_6C:Ce~(3+)发光特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4 RE_2Si_4N_6C:Ce~(3+)的温度特性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5 Y_(1.98)Si_(4-x)Al_xN_(6+x)C_(1-x):0.02Ce~(3+)固溶体的结构及荧光性能研究 | 第69-84页 |
5.1 引言 | 第69-70页 |
5.2 Y_(1.98)Si_(4-x)Al_xN_(6+x)C_(1-x):0.02Ce~(3+)荧光粉的合成、物相及结构 | 第70-76页 |
5.2.1 Y_(1.98)Si_(4-x)Al_xN_(6+x)C_(1-x):0.02Ce~(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 第70-72页 |
5.2.2 Y_(1.98)Si_(4-x)Al_xN_(6+x)C_(1-x):0.02Ce~(3+)荧光粉的结构分析 | 第72-76页 |
5.3 Y_(1.98)Si_(4-x)Al_xN_(6+x)C_(1-x):0.02Ce~(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分析 | 第76-82页 |
5.3.1 Al-N取代Si-C对激发与发射光谱的影响 | 第76-78页 |
5.3.2 Al-N取代Si-C对热猝灭稳定的影响 | 第78-82页 |
5.3.3 Al-N取代Si-C对荧光粉光色的影响 | 第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6 (Y, RE)_2Si_4N_6C:Ce~(3+) (RE=La,Gd,Lu)荧光粉的结构及荧光性能研究 | 第84-100页 |
6.1 引言 | 第84页 |
6.2 Lu替代Y对Y_2Si_4N_6C:Ce~(3+)的结构、光谱及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84-90页 |
6.2.1 (Y_(1-x)Lu_x)_2Si_4N_6C:Ce~(3+)荧光粉的物相和晶体结构分析 | 第84-86页 |
6.2.2 (Y_(1-x)Lu_x)_2Si_4N_6C:Ce~(3+)荧光粉的光谱性能分析 | 第86页 |
6.2.3 (Y_(1-x)Lu_x)_2Si_4N_6C:Ce~(3+)荧光粉的热猝灭稳定性分析 | 第86-87页 |
6.2.4 (Y_(1-x)Lu_x)_2Si_4N_6C:Ce~(3+)荧光粉的色坐标分析分析 | 第87-88页 |
6.2.5 Lu掺杂对(Y_(1-x)Lu_x)_2Si_4N_6C:Ce~(3+)微结构及发光性能影响分析 | 第88-90页 |
6.3 Gd替代Y对Y_2Si_4N_6C:Ce~(3+)的结构、光谱及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90-96页 |
6.3.1 (Y_(1-x)Gd_x)_2Si_4N_6C:Ce~(3+)荧光粉的物相和晶体结构分析 | 第90-91页 |
6.3.2 (Y_(1-x)Gd_x)_2Si_4N_6C:Ce~(3+)荧光粉的光谱性能分析 | 第91-92页 |
6.3.3 (Y_(1-x)Gd_x)_2Si_4N_6C:Ce~(3+)荧光粉的热猝灭稳定性分析 | 第92-93页 |
6.3.4 (Y_(1-x)Gd_x)_2Si_4N_6C:Ce~(3+)荧光粉的色坐标分析分析 | 第93页 |
6.3.5 Gd掺杂对(Y_(1-x)Gd_x)_2Si_4N_6C:Ce~(3+)微结构及发光性能影响分析 | 第93-96页 |
6.4 La替代Y对Y_2Si_4N_6C:Ce~(3+)的结构、光谱及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96-98页 |
6.4.1 (Y_(1-x)La_x)_2Si_4N_6C:Ce~(3+)荧光粉的物相和晶体结构分析 | 第96-97页 |
6.4.2 (Y_(1-x)La_x)_2Si_4N_6C:Ce~(3+)荧光粉的光谱和热稳定分析 | 第97-98页 |
6.4.3 La替代Y对Y_2Si_4N_6C:Ce~(3+)的发光性能影响机理研究 | 第9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7 基于[SiN_3]_4X (X=N,C)新型(碳)氮化物荧光粉设计与性能研究 | 第100-115页 |
7.1 引言 | 第100页 |
7.2 MRESi_4N_7与RE_2Si_4N_6C结构演变关系 | 第100-101页 |
7.3 REScSi_4N_6C新型碳氮化物荧光粉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101-113页 |
7.3.1 REScSi_4N_6C新型碳氮化合物合成及结构鉴定 | 第102-105页 |
7.3.2 YScSi_4N_6C:Ce~(3+)新型碳氮化合物荧光粉的发光特性 | 第105-106页 |
7.3.3 Ce~(3+)离子浓度对YScSi_4N_6C:Ce~(3+)发光特性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7.3.4 YScSi_4N_6C:Ce~(3+)的热猝灭性能及相关机制 | 第109-112页 |
7.3.5 YScSi_4N_6C:Ce~(3+)的封装性能 | 第112-11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结论 | 第115-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2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32-13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