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17页 |
1.实验材料 | 第13-14页 |
1.1 实验动物与试剂 | 第13页 |
1.2 主要试剂与材料 | 第13-14页 |
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14页 |
2.实验方法 | 第14-15页 |
2.1 模型制作 | 第14页 |
2.2 实验分组与处理 | 第14-15页 |
2.3 血清采集 | 第15页 |
3.指标测量与检测 | 第15-16页 |
4.统计学处理 | 第16页 |
5.质量控制 | 第16-17页 |
结果 | 第17-22页 |
1.一般情况的变化 | 第17页 |
2.体质量的变化 | 第17-18页 |
3.右后足跖肿胀度变化 | 第18-19页 |
4.RA模型大鼠血清中IL-17、MMP-9及TIMP-1含量的变化 | 第19-22页 |
4.1 针灸治疗后大鼠血清IL-17含量的变化 | 第19-20页 |
4.2 针灸治疗后大鼠血清MMP-9、TIMP-1含量的变化 | 第20-22页 |
讨论 | 第22-31页 |
1.动物模型选择依据 | 第22页 |
2.腧穴配伍的依据 | 第22-25页 |
3.选择IL-17、MMP-9、TIMP-1的依据 | 第25-28页 |
3.1 细胞因子与RA发病关系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3.2 促炎因子(IL-17、MMP-9)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第26-27页 |
3.3 抑炎因子(TIMP-1)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第27-28页 |
3.4 针灸对类风湿关节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28页 |
4.对结果的讨论 | 第28-30页 |
4.1 针灸对RA模型大鼠体质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4.2 针灸对RA模型大鼠右后足跖肿胀度的影响 | 第29页 |
4.3 针灸对RA模型大鼠血清IL-17、MMP-9含量的影响 | 第29页 |
4.4 针灸对RA模型大鼠血清TIMP-1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5.存在问题与剖析 | 第30-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附录 | 第38-46页 |
附录1 文献综述:中医对痹病的认识 | 第38-44页 |
1.“痹病”之源流与病因病机 | 第38-40页 |
2.“类风湿关节炎”古籍中病名归属 | 第40-41页 |
3.小结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2 实验附图 | 第44-45页 |
附录3 完全随机数字表 | 第45-46页 |
附录4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