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齐墩果酸衍生物及其光亲和探针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引言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9-21页
    1.0 齐墩果酸Mannich碱衍生物的活性研究第9-11页
    1.1 齐墩果酸Claisen-Schmidt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第11-12页
    1.2 CDDO系列衍生物的活性研究第12-14页
    1.3 ABPP技术的发展及现状第14-19页
        1.3.1 PAL-ABPP第15-16页
        1.3.2 CC-ABPP第16-17页
        1.3.3 PAL-CC-ABPP第17-19页
    1.4 选题意义第19-21页
2 实验部分第21-54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21-25页
        2.1.1 原料及试剂第21-24页
        2.1.2 仪器设备第24-25页
    2.2 3-氧代齐墩果酸衍生物的合成第25-40页
        2.2.1 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1)第25-26页
        2.2.2 2-(四氢吡咯-1-基)甲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2a)第26-27页
        2.2.3 2-(哌啶-1-基)甲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2b)第27页
        2.2.4 2-(吗啡啉-1-基)甲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2c)第27-28页
        2.2.5 2-(N-甲基吡咯烷酮-3-基)甲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3a)第28-29页
        2.2.6 2-(4-哌啶酮-3-基)甲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3b)第29-30页
        2.2.7 2-(1,3-环己二酮-2-基)甲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3c)第30页
        2.2.8 2(E)-(4-甲基苯基)亚甲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4a)第30-31页
        2.2.9 2(E)-(4-二甲氨基苯基)亚甲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4b)第31-32页
        2.2.10 2 (E)-(3,5,6-三甲基吡嗪-2-基)亚甲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4c)第32-33页
        2.2.11 2(E)-(2-乙氧基-5-硝基苯基)亚甲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4d)第33页
        2.2.12 2(E)-(3,4,5-三甲氧基苯-2基)亚甲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4e)第33-34页
        2.2.13 2(E)-(吡啶-4-基)亚甲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4f)第34-35页
        2.2.14 2(E)-(吡啶-3-基)亚甲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4g)第35-36页
        2.2.15 2(E)-(吡啶-2-基)亚甲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4h)第36页
        2.2.16 2(E)-(2-吡咯-2基)亚甲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4i)第36-37页
        2.2.17 2-亚甲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4j)第37-38页
        2.2.18 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甲酯(1-1)第38页
        2.2.19 2-(二甲氨基苯-4-基)亚甲基-3-氧代-齐墩果-12烯-28β-羧酸甲酯(4b-1)第38-40页
    2.3 探针功能基团的合成第40-45页
        2.3.1 1-氨基-11-叠氮基-3,6,9-三氧杂十一烷(11)第40-41页
        2.3.2 12a的合成第41-42页
        2.3.3 12b的合成第42页
        2.3.4 13b的合成第42-43页
        2.3.5 14b的合成第43页
        2.3.6 生物素N-羟基琥珀酰亚胺活性酯(16)第43-44页
        2.3.7 N-2-丙炔基生物素酰胺(17)第44页
        2.3.8 18a的合成第44-45页
    2.4 目标探针分子的合成第45-50页
        2.4.1 5a的合成第45-46页
        2.4.2 6a的合成第46-47页
        2.4.3 5b的合成第47页
        2.4.4 5c的合成第47-48页
        2.4.5 6c的合成第48-49页
        2.4.6 5d的合成第49-50页
        2.4.7 6d的合成第50页
    2.5 目标化合物的活性评价第50-54页
        2.5.1 试验用溶液的配制第50-51页
        2.5.2 细胞培养第51-52页
        2.5.3 细胞体外增值抑制活性评价第52-54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4-61页
    3.1 目标化合物的分子设计第54-55页
    3.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第55-58页
        3.2.1 目标化合物1的合成方法第55页
        3.2.2 目标化合物2a的合成方法第55页
        3.2.3 目标化合物3b的合成方法第55-57页
        3.2.4 目标化合物4d的合成方法第57页
        3.2.5 目标化合物4j的合成方法第57-58页
        3.2.6 目标化合物5a的合成方法第58页
        3.2.7 目标化合物18a的合成方法第58页
        3.2.8 目标化合物6d的合成方法第58页
    3.3 Claisen-Schmidt反应产物的几何构型的确定第58-60页
    3.4 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构效关系第60-61页
结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附录A 部分化合物谱图第65-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82-83页
致谢第83-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蒿截疟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三部针刺法”对RA模型大鼠血清中IL-17、MMP-9及TIMP-1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