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村规民约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导论第15-30页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5-17页
    二、文献综述与评析第17-26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6-27页
    四、叙述框架与内容第27-30页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倡导村规民约建设的逻辑第30-43页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村规民约的概念界定第30-33页
        (一)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辨析第30-32页
        (二) 村规民约的概念辨析第32-33页
    二、村规民约是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础规范第33-37页
        (一) 建构多元社会规范体系的重点第34-35页
        (二) 有效弥补“法律下乡”的不足第35-37页
        (三) 探索本土法治道路的经验规范第37页
    三、乡约文化可厚植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传统底蕴第37-40页
        (一) 承载着民间习惯法治理资源第38页
        (二) 沉淀与延续着传统优秀价值观第38-39页
        (三) 凝结着传统乡土德治文化精华第39-40页
    四、村规民约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保障第40-43页
        (一) 促进村民自治的持续健康发展第40-41页
        (二) 推进基层治理实践经验制度化第41-42页
        (三) 推动乡村治理方式现代化转型第42-43页
第二章 治理现代化理念下村规民约的内在机理第43-60页
    一、现代村规民约的渊源第43-46页
        (一) 传统习惯——历时性的民间认同第43-45页
        (二) 道德规范——群体性倡导与践行第45页
        (三) 国家法律——详述后的具体实施第45-46页
        (四) 协商约定——共识基础上的信守第46页
    二、现代村规民约的核心要素第46-52页
        (一) 村民自治权力第47-49页
        (二) 村民权利与村民义务第49-52页
    三、现代村规民约的生成维度第52-54页
        (一) 民间生成与官方生成第52-53页
        (二) 传统生成与现代生成第53-54页
    四、现代村规民约的本质属性第54-60页
        (一) 现代村规民约是一种公共性的契约第54-56页
        (二) 现代村规民约是塑造共同体的契约第56-58页
        (三) 现代村规民约表现为复合性的契约第58-60页
第三章 治理视域中村规民约的演进与现状第60-77页
    一、传统村规民约的演进历程第60-62页
        (一) 传统村规民约的源起第60页
        (二) 传统村规民约的发展第60-62页
        (三) 传统村规民约兴起的原因第62页
    二、传统乡约治理的特点及启示第62-69页
        (一) 主导力量是官、绅、民的博弈第63-66页
        (二) 核心内容是历久弥新的“礼治”第66-67页
        (三) 实施的方式是教化与赏罚并重第67-69页
    三、当下村规民约存在的问题第69-73页
        (一) 传统的底蕴日渐消弭第70-71页
        (二) 内容违法还比较普遍第71页
        (三) 运行的机制尚不规范第71-72页
        (四) 外部的指导监督缺位第72页
        (五) 效力与实效日渐式微第72-73页
    四、村规民约存在问题的原因第73-77页
        (一) 静态有序的乡民转变为混合流动的村民第73-74页
        (二) 封闭的村域空间转化为开放多元的地域第74-75页
        (三) 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向为市场浸润的经济第75-77页
第四章 健全村规民约的规范运行机制第77-93页
    一、村规民约的民主制定机制第77-83页
        (一) 制定的主体:村官或村民?第77-78页
        (二) 制定的组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第78-80页
        (三) 制定的方式:民主协商确保实质正义第80-82页
        (四) 制定的程序:程序规范确保程序正义第82-83页
    二、村规民约的高效实施机制第83-86页
        (一) 自律机制——认同与承诺第84-85页
        (二) 互律机制——评分与评议第85-86页
        (三) 公律机制——执行与奖惩第86页
    三、村规民约的监督与违法纠正机制第86-93页
        (一) 行政监督——服务、审查与备案第87-89页
        (二) 人大监督——决议撤销与备案监督第89-90页
        (三) 司法监督——证据裁定与司法建议第90-93页
第五章 建立合法有效的村规民约违约责任规则第93-108页
    一、“有约必守”依托多元的社会强制力保障第93-96页
        (一) 法律对村规民约的认可第93-94页
        (二) 道德舆论的心理性强制第94-95页
        (三) 村民对传统习惯的信仰第95-96页
        (四) 违约责任的约定及承担第96页
    二、村规民约可否建立强制性的违约责任规则第96-101页
        (一) 村规民约不能设立罚款等违法的处罚规则第97-98页
        (二) 村规民约可以设立社会强制性的责任规则第98-99页
        (三) 经济性责任规则是合法的社会强制性规则第99-101页
    三、融合多元社会强制性的经济责任规则类型第101-108页
        (一) 民事侵权赔偿或者补偿的预期约定第101-102页
        (二) 集体利益或福利的激励性分配方案第102-105页
        (三) 传统惯习中互助共益性抵偿“罚则”第105-106页
        (四) 刚性约束村官与柔性引导村民规定第106-108页
第六章 夯实村规民约具体内容推进治理现代化第108-139页
    一、倡导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现乡村德治第108-115页
        (一) 融入文本:核心价值观的乡土表述第108-110页
        (二) 以文化人:德治文化融入村民生活第110-112页
        (三) 以规治家:家训族规与村规的协同第112-113页
        (四) 以德治村:依托村规养成乡风良俗第113-115页
    二、与国家法律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以实现全面法治第115-126页
        (一) 法律对村规民约的规制第115-118页
        (二) 村规民约对法律的促进第118-120页
        (三) 衔接互动的新兴领域之一:村民类别及其权益第120-124页
        (四) 衔接互动的新兴领域之二:土地权益及其实现第124-126页
    三、村规民约协同多元乡村组织章程以实现基层善治第126-139页
        (一) 以民主为导向完善自治组织章程推动多元主体共治第127-131页
        (二)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经济组织章程增强村民的获得感第131-134页
        (三) 以公平为导向完善社会组织章程共建共享幸福家园第134-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7页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共青团目标实现路径研究
下一篇:“一核多元”:新时期村庄治理模式的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