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31页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1.2.1 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2.2 国际金融公共产品 | 第16-19页 |
1.2.3 国际货币金融的权力性 | 第19-2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1.3.1 总体方法概述 | 第23-24页 |
1.3.2 国际金融权力指数的构建 | 第24-28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8-29页 |
1.5 本文结构 | 第29-31页 |
第2章 国际金融公共产品与全球金融体系治理:理论探索与分析框架 | 第31-60页 |
2.1 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的理论探索 | 第31-56页 |
2.1.1 公共产品的概念、特性与理论回顾 | 第31-35页 |
2.1.2 国际公共产品的概念、特性与供给 | 第35-46页 |
2.1.3 从国际公共产品到国际金融公共产品:概念、类型与供给 | 第46-56页 |
2.2 国际金融公共产品与全球金融体系治理:本文分析的理论框架 | 第56-60页 |
2.2.1 本文关于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的划分 | 第56页 |
2.2.2 全球金融体系治理的内涵:国际金融公共产品构成 | 第56-57页 |
2.2.3 全球金融体系治理变革的 2×2 分析模式 | 第57-60页 |
第3章 全球金融体系治理下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的历史演进 | 第60-74页 |
3.1 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的国际金融公共产品:萌芽 | 第60-63页 |
3.1.1 一战前的国际金融公共产品供给 | 第60-62页 |
3.1.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金融公共产品供给 | 第62-63页 |
3.2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的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组织化与多样化发展 | 第63-66页 |
3.2.1 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的组织化趋势 | 第63-65页 |
3.2.2 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的多样化趋势 | 第65-66页 |
3.3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的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碎片化与国际金融监管 | 第66-70页 |
3.3.1 国际货币体系背景 | 第66-67页 |
3.3.2 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的碎片化趋势 | 第67-68页 |
3.3.3 国际金融监管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公共产品 | 第68-70页 |
3.4 国际金融公共产品变革的逻辑 | 第70-74页 |
3.4.1 国际金融公共产品变革类型的划分:“质”和“量” | 第70-71页 |
3.4.2 国际金融公共产品变革的权力性推动与路径 | 第71-72页 |
3.4.3 历史中崛起国与美国治下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变革 | 第72-74页 |
第4章 美国治下全球金融体系治理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变革的源起 | 第74-83页 |
4.1 全球层面主要国际金融公共产品的缺陷 | 第74-78页 |
4.1.1 维护国际金融稳定方面的缺陷 | 第74-77页 |
4.1.2 国际金融效率方面的不足 | 第77-78页 |
4.2 区域经济的困境:东亚案例 | 第78-83页 |
4.2.1 货币困境 | 第78-80页 |
4.2.2 制度困境 | 第80-81页 |
4.2.3 结构困境 | 第81-83页 |
第5章 国际层面中国参与全球金融体系治理变革的考察 | 第83-103页 |
5.1 国际金融权力结构下中等强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变革的行为分析 | 第83-85页 |
5.1.1 国际金融权力结构下不同实力国家的行为激励 | 第83-84页 |
5.1.2 国际金融权力中等强国的金融外交互动行为模式 | 第84-85页 |
5.2 变革美国金融霸权体系治理的结构路径:基于国际金融权力指数的探索 | 第85-96页 |
5.2.1 外部制衡策略选择的依据:后起国所处国际金融权力体系现状 | 第85-90页 |
5.2.2 内部制衡策略的选择:提高国际金融权力的路径 | 第90-95页 |
5.2.3 小结 | 第95-96页 |
5.3 中国与全球金融体系治理全球层面的存量变革 | 第96-98页 |
5.3.1 国际金融稳定方面的存量变革 | 第96-97页 |
5.3.2 国际金融效率方面的存量变革 | 第97-98页 |
5.4 中国与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全球层面的增量变革 | 第98-103页 |
5.4.1 国际金融稳定方面的增量变革:以人民币国际化为例 | 第98-100页 |
5.4.2 国际金融效率方面的增量变革:金砖国家合作的成绩 | 第100-103页 |
第6章 区域层面全球金融体系治理的变革:东亚实践 | 第103-121页 |
6.1 东亚区域金融公共产品带来的益处 | 第103-106页 |
6.1.1 区域金融公共产品是对全球金融公共产品的补充与完善 | 第103-104页 |
6.1.2 缓解货币困境 | 第104页 |
6.1.3 缓解制度困境 | 第104-105页 |
6.1.4 摆脱结构困境 | 第105-106页 |
6.2 中日合作对东亚区域金融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性 | 第106-121页 |
6.2.1 东亚区域金融公共产品供给的内生动力 | 第106-110页 |
6.2.2 中日围绕东亚区域金融公共产品供给的竞争 | 第110-113页 |
6.2.3 中日合作推动东亚区域金融公共产品供给的可能性与实践 | 第113-118页 |
6.2.4 中日围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博弈 | 第118-121页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21-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