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2.1 传统村落 | 第12页 |
1.2.2 空间重构 | 第12-13页 |
1.2.3 传统村落空间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1 研究难点 | 第16页 |
1.5.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1.1 空间生产理论 | 第17-18页 |
2.1.2 有机更新理论 | 第18页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2.2.1 海草房及传统村落的研究 | 第18-19页 |
2.2.2 空间生产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2.2.3 传统村落空间重构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空间重构的过程、表现及特征 | 第23-40页 |
3.1 空间重构的过程 | 第23-27页 |
3.1.1 稳定有序时期 | 第23-25页 |
3.1.2 脱离秩序时期 | 第25-27页 |
3.2 空间重构的表现 | 第27-36页 |
3.2.1 空间结构趋于复杂 | 第27-28页 |
3.2.2 空间功能出现分化 | 第28-29页 |
3.2.3 传统建筑数量减少 | 第29-32页 |
3.2.4 传统建筑功能更新 | 第32-34页 |
3.2.5 街巷空间走向迷失 | 第34-35页 |
3.2.6 公共开放空间增多 | 第35-36页 |
3.3 空间重构的特征 | 第36-39页 |
3.3.1 纵向角度:空间重构速度加快 | 第36-37页 |
3.3.2 横向角度:空间重构的地域差异明显 | 第37-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空间重构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 | 第40-63页 |
4.1 影响因素与空间重构的关系 | 第40-41页 |
4.2 影响因素及其特征分析 | 第41-56页 |
4.2.1 人口因素 | 第42-47页 |
4.2.2 产业经济因素 | 第47-51页 |
4.2.3 文化因素 | 第51-53页 |
4.2.4 政策因素 | 第53-56页 |
4.3 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 | 第56-62页 |
4.3.1 空间实践中:通过改变空间生产主体作用于空间重构 | 第56-58页 |
4.3.2 空间再现中:通过权力、资本、规划作用于空间重构 | 第58-61页 |
4.3.3 再现空间中:通过社会空间作用于空间重构 | 第61-62页 |
4.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空间重构模型构建及策略研究 | 第63-74页 |
5.1 空间重构模型构建 | 第63-66页 |
5.1.1 村民主导下的小规模空间重构模型 | 第63-64页 |
5.1.2 政府主导下的进展式空间重构模型 | 第64-65页 |
5.1.3 开发商主导下的进展式空间重构模型 | 第65-66页 |
5.2 空间重构策略研究 | 第66-73页 |
5.2.1 近山传统村落空间重构策略 | 第66-69页 |
5.2.2 靠海传统村落空间重构策略 | 第69-73页 |
5.3 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7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74页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74-77页 |
6.2.1 展望 | 第74-75页 |
6.2.2 不足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附录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