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2页 |
一、研究的内容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五节 论文结构框架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当代景观中的“墙”相关概念解析 | 第13-22页 |
第一节 “墙”的定义 | 第13-14页 |
一、功能之“墙” | 第13页 |
二、形式之“墙” | 第13-14页 |
三、空间之“墙” | 第14页 |
第二节 当代景观中“墙”的功能在空间中的延伸 | 第14-17页 |
一、“墙”与空间关系的永恒 | 第14-16页 |
二、“墙”的现代化功能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当代景观中“墙”的形式在空间中的拓展 | 第17-21页 |
一、围合空间的形式要素 | 第17-20页 |
二、作为围合空间的“器” | 第20页 |
三、作为空间的主体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墙”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积淀 | 第22-35页 |
第一节 从历史看当代景观“墙”的发展 | 第22-26页 |
一、景观“墙”的发展趋势 | 第22页 |
二、中国景观“墙”的历史渊源 | 第22-26页 |
第二节 “墙”在历史中的转变 | 第26-31页 |
一、瓶颈中的复苏 | 第26-29页 |
二、现代主义的悄然而至 | 第29-31页 |
第三节 不同文化背景下成就的景观设计师 | 第31-34页 |
一、玩转自然的“艺术家”玛莎·施瓦茨 | 第31-32页 |
二、“雕塑家”丹尼·卡拉凡 | 第32-33页 |
三、多维度的“魔法师”布雷·马克思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基于多个学科视角谈论当地景观“墙”的设计手法 | 第35-50页 |
第一节 建筑的影响 | 第35-38页 |
一、景观“墙”体现建筑风格 | 第35-36页 |
二、建筑边界的双重性 | 第36-37页 |
三、建筑空间中的“墙” | 第37-38页 |
第二节 艺术的介入 | 第38-43页 |
一、公共艺术的实现与景观“墙” | 第38-41页 |
二、现代雕塑对景观中“墙”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三、结合电影艺术的当代景观“墙”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心理及行为活动的引导 | 第43-49页 |
一、“墙”对行为的引导性 | 第43-44页 |
二、“墙”引发参与性活动 | 第44-47页 |
三、“墙”保证必要性活动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当代景观中的“墙”的设计手法探究 | 第50-61页 |
第一节 景观中“墙”的设计构成要素 | 第50-55页 |
一、“墙”的构成形态要素 | 第50-52页 |
二、“墙”的组合形式 | 第52-53页 |
三、“墙”的构成视觉要素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当代景观“墙”营造空间的设计手法 | 第55-57页 |
一、光影对空间氛围的营造 | 第55-56页 |
二、材料营造空间氛围 | 第56-57页 |
第三节 综合因素下的当代景观“墙”设计方法 | 第57-60页 |
一、景观中“墙”的艺术特性 | 第57-59页 |
二、符合当代的景观“墙”的设计方法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墙”的形式与景观空间的营造设计实验 | 第61-78页 |
第一节 设计的定位与思考 | 第61页 |
第二节 设计的意义与分析 | 第61-65页 |
一、实验概述 | 第61-64页 |
三、设计概念的生成 | 第64-65页 |
第三节 设计过程设计实验模型 | 第65-77页 |
一、模型概述 | 第65-66页 |
二、设计构思 | 第66-69页 |
三、设计效果表现 | 第69-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