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与江浙沪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9-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价值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一)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综述 | 第11-13页 |
(二)制造业竞争力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6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指标体系法 | 第16页 |
(二)对比分析法 | 第16-17页 |
(三)模型分析法 | 第17页 |
(四)文献综述法 | 第17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六、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页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制造业竞争力的理论介绍 | 第19-27页 |
一、制造业的概念及行业分类 | 第19页 |
二、制造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一)绝对优势理论 | 第21页 |
(二)比较优势理论 | 第21页 |
(三)要素禀赋理论 | 第21页 |
(四)竞争优势理论 | 第21-22页 |
三、制造业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学基础 | 第22-26页 |
(一)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竞争力 | 第24-25页 |
(二)核心-外围理论 | 第25页 |
(三)输出基础理论 | 第25-26页 |
四、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安徽省与江浙沪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7-41页 |
一、发展规模及盈利分析 | 第27-34页 |
二、科技创新分析 | 第34-37页 |
三、环境保护能力分析 | 第37-40页 |
四、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模型介绍 | 第41-49页 |
一、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立原则 | 第41-42页 |
二、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2-43页 |
三、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的确定 | 第43-48页 |
(一)因子分析法的定义 | 第44-45页 |
(二)因子模型 | 第45-46页 |
(三)因子分析法的一般步骤 | 第46-48页 |
四、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安徽省与江浙沪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 第49-60页 |
一、数据说明 | 第49页 |
二、评价指标描述 | 第49-51页 |
三、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51-52页 |
四、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 第52-56页 |
(一)KMO和巴特利球形检验 | 第52-53页 |
(二)特征值及方差解释比例 | 第53-55页 |
(三)因子载荷矩阵 | 第55-56页 |
五、制造业竞争力评价 | 第56-60页 |
六、小结 | 第60页 |
第五章 制造业竞争力变动的原因分析 | 第60-78页 |
一、区域产业转移分析 | 第61-69页 |
(一)区域资本流动分析 | 第61-64页 |
(二)区域劳动力流动分析 | 第64-66页 |
(三)区域技术流动分析 | 第66-69页 |
二、区域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第69-71页 |
三、制造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71-76页 |
(一)数据来源及测度指标 | 第71-72页 |
(二)模型设定 | 第72-73页 |
(三)回归分析 | 第73-76页 |
四、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第78-81页 |
一、发展优势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 第78-79页 |
二、加强技术创新 | 第79页 |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设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 第79-80页 |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环境保护 | 第80页 |
五、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