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碳量子点概述 | 第8页 |
1.2 碳量子点的制备 | 第8-15页 |
1.2.1 碳源 | 第8-10页 |
1.2.2 碳点制备方法 | 第10-15页 |
1.3 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质 | 第15-17页 |
1.3.1 紫外-可见光吸收特性 | 第15-16页 |
1.3.2 光致发光特性 | 第16页 |
1.3.3 上转换发光特性 | 第16-17页 |
1.4 碳量子点的应用 | 第17-19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掺氮碳量子点的制备、表征及其在重铬酸根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 第21-42页 |
2.1 引言 | 第21-22页 |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2-23页 |
2.2.1 实验药品 | 第22-2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3.1 碳点制备 | 第23-24页 |
2.3.2 样品表征 | 第24页 |
2.3.3 光学性质测定 | 第24-25页 |
2.3.4 量子效率计算 | 第25页 |
2.3.5 碳点对常见离子的选择性检测 | 第25页 |
2.3.6 碳点对六价铬离子的检测 | 第25-2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40页 |
2.4.1 碳点的合成条件优化 | 第26-27页 |
2.4.2 碳点的表征 | 第27-32页 |
2.4.3 碳点的光学性质 | 第32-35页 |
2.4.4 碳点对六价铬离子的选择性检测 | 第35-36页 |
2.4.5 碳点对六价铬离子的灵敏性检测 | 第36-39页 |
2.4.6 碳点检测六价铬离子的再现性 | 第39页 |
2.4.7 荧光探针淬灭机理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氮、硫共掺杂碳点的合成及其在汞离子和铅离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 第42-69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43-44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43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3.3.1 碳点制备 | 第44页 |
3.3.2 样品表征 | 第44-45页 |
3.3.3 氮、硫共掺杂碳点对汞离子和铅离子的检测 | 第45-4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6-67页 |
3.4.1 氮、硫共掺杂碳点合成条件优化 | 第46-47页 |
3.4.2 氮、硫共掺杂碳点的表征 | 第47-50页 |
3.4.3 氮、硫共掺碳点的光学性质 | 第50-51页 |
3.4.4 氮、硫共掺杂碳点荧光强度的影响因素 | 第51-53页 |
3.4.5 氮、硫共掺碳点对汞离子和铅离子的选择性检测 | 第53-55页 |
3.4.6 掩蔽汞离子和铅离子 | 第55-57页 |
3.4.7 氮、硫共掺碳点对汞离子和铅离子的灵敏性检测 | 第57-60页 |
3.4.8 荧光淬灭原理 | 第60-61页 |
3.4.9 氮、硫共掺碳点在自来水中对汞离子和铅离子的选择性检测 | 第61-62页 |
3.4.10 在自来水中对汞离子和铅离子的掩蔽 | 第62-64页 |
3.4.11 在自来水中对汞离子和铅离子的荧光检测 | 第64-66页 |
3.4.12 氮、硫共掺碳点在自来水中检测汞离子和铅离子的再现性 | 第66-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4.1 结论 | 第69-70页 |
4.2 建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