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油水两相渗流规律研究 | 第9-11页 |
1.2.2 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11-12页 |
1.2.3 特高含水油藏挖潜措施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历程 | 第15-22页 |
2.1 地质特征 | 第15-19页 |
2.1.1 构造特征 | 第17页 |
2.1.2 沉积特征 | 第17页 |
2.1.3 储层物性 | 第17-18页 |
2.1.4 流体特征 | 第18-19页 |
2.2 油藏开发历程 | 第19-20页 |
2.3 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特高含水期开发效果评价 | 第22-33页 |
3.1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指标 | 第22页 |
3.2 存水率评价 | 第22-26页 |
3.3 水驱指数评价 | 第26-27页 |
3.4 采油速度评价 | 第27-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特高含水期层系重组优化研究 | 第33-67页 |
4.1 特高含水期开采潜力研究 | 第33-43页 |
4.1.1 水驱控制储量计算 | 第33-34页 |
4.1.2 采收率与可采储量预测 | 第34-43页 |
4.2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43-57页 |
4.2.1 油藏历史拟合精度分析 | 第44-47页 |
4.2.2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47-51页 |
4.2.3 纵向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51-57页 |
4.3 模糊聚类层系重组研究 | 第57-62页 |
4.3.1 模糊聚类分析概述 | 第57页 |
4.3.2 模糊等价关系的确定 | 第57页 |
4.3.3 模糊聚类分析建模理论方法 | 第57-58页 |
4.3.4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特高含水层系重组 | 第58-61页 |
4.3.5 聚类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4.4 特高含水期油藏层系重组方案研究 | 第62-66页 |
4.4.1 层系重组原则 | 第62页 |
4.4.2 层系重组论证 | 第62-64页 |
4.4.3 层系重组方案制定 | 第64-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注采井网优化方案研究 | 第67-96页 |
5.1 合理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 | 第67-76页 |
5.1.1 合理注采比确定 | 第67-71页 |
5.1.2 合理井网密度确定 | 第71-74页 |
5.1.3 合理井距的确定 | 第74-76页 |
5.2 注采井网方案优化设计 | 第76-78页 |
5.3 井网方式方案预测及对比分析 | 第78-92页 |
5.3.1 井网方式模拟计算方案设计 | 第78-79页 |
5.3.2 井网方式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79-82页 |
5.3.3 不同井距层系方案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82-90页 |
5.3.4 不同井距所有潜力层系方案模拟计算结果 | 第90页 |
5.3.5 推荐方案指标预测 | 第90-92页 |
5.4 层系重组注采井网方案实施后流线变化趋势 | 第92-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96-98页 |
6.1 结论 | 第96-97页 |
6.2 建议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