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裂缝特征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1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页
    1.2 研究的依据第8-9页
        1.2.1 理论依据第8-9页
        1.2.2 技术依据第9页
        1.2.3 前期工作研究依据第9页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9-10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0-12页
        1.4.1 研究内容第10-11页
        1.4.2 技术路线第11-12页
    1.5 主要工作量第12-13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3-17页
    2.1 地理情况第13页
    2.2 大地构造和沉积背景第13-14页
        2.2.1 大地构造位置第13-14页
        2.2.2 区域沉积背景第14页
    2.3 渝东南地区研究层位发育特征第14-17页
第3章 构造特征与演化第17-28页
    3.1 褶皱特征第17-23页
        3.1.1 褶皱发育情况第17-20页
        3.1.2 主要褶皱样式第20-23页
    3.2 断裂特征第23-26页
        3.2.1 断裂发育特征第23-24页
        3.2.2 断裂系统分类第24-26页
    3.3 构造演化特征第26-28页
第4章 页岩裂缝特征第28-40页
    4.1 页岩裂缝类型第28-31页
        4.1.1 构造裂缝第29-30页
        4.1.2 非构造裂缝第30-31页
    4.2 页岩裂缝定量参数描述第31-35页
        4.2.1 裂缝的发育程度第31-34页
        4.2.2 裂缝的走向第34-35页
        4.2.3 龙马溪组裂缝定量特征小结第35页
    4.3 裂缝充填特征第35-38页
        4.3.1 露头裂缝充填特征第35-36页
        4.3.2 岩心裂缝充填特征第36-37页
        4.3.3 裂缝充填物碳、氧同位素特征第37-38页
    4.4 镜下裂缝特征第38-40页
第5章 页岩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第40-48页
    5.1 内因第40-45页
        5.1.1 岩性和矿物成分第40-41页
        5.1.2 岩石力学性质第41页
        5.1.3 岩层厚度第41-42页
        5.1.4 有机碳含量第42-45页
    5.2 外因第45-48页
        5.2.1 构造作用第45-47页
        5.2.2 沉积作用第47页
        5.2.3 异常压力第47-48页
第6章 裂缝发育的应力控制机制探讨第48-56页
    6.1 古构造应力期次第48-52页
        6.1.1 野外裂缝的分期与配套第48-49页
        6.1.2 裂缝充填物包裹体测试第49-51页
        6.1.3 岩石声发射测试第51-52页
    6.2 裂缝发育模式探讨第52-54页
    6.3 裂缝发育期次第54-56页
第7章 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分布规律第56-63页
    7.1 纵向上裂缝分布的规律第56-59页
    7.2 裂缝平面分布第59-63页
        7.2.1 裂缝平面分布特征第59-60页
        7.2.2 裂缝平面分布规律第60-63页
结论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超”油气井油管柱工作力学行为研究
下一篇:蜡油加氢体系相平衡及CFD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