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9页 |
1.1 青藤碱的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1.1 青藤碱的理化性质 | 第13页 |
1.1.2 青藤碱的抗肿瘤作用 | 第13-14页 |
1.1.3 青藤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4页 |
1.1.4 青藤碱制剂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 纳米粒给药系统研究 | 第15-18页 |
1.2.1 纳米粒的载体材料种类 | 第16页 |
1.2.2 聚乳酸-羟基乙酸聚合物(PLGA) | 第16-17页 |
1.2.3 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聚合物(PEG-PLGA) | 第17-18页 |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SIN-PEG_(2000)-PLGA-LCN处方优化与制备工艺研究 | 第19-39页 |
2.1 材料 | 第19页 |
2.1.1 药品及试剂 | 第19页 |
2.1.2 仪器 | 第19页 |
2.2 纳米粒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19-20页 |
2.2.1 乳化-溶剂挥发法 | 第20页 |
2.2.2 纳米沉淀法 | 第20页 |
2.2.3 结果 | 第20页 |
2.3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0-24页 |
2.3.1 色谱条件 | 第20-21页 |
2.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1页 |
2.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1页 |
2.3.4 空白对照溶液的制备 | 第21页 |
2.3.5 专属性考察 | 第21-22页 |
2.3.6 线性范围考察 | 第22-23页 |
2.3.7 精密度试验 | 第23页 |
2.3.8 重复性试验 | 第23页 |
2.3.9 稳定性试验 | 第23-24页 |
2.3.10 回收率试验 | 第24页 |
2.4 包封率与载药量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24-27页 |
2.4.1 低温高速离心法 | 第24-26页 |
2.4.2 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法 | 第26-27页 |
2.5 单因素考察 | 第27-30页 |
2.5.1 PLGA分子量 | 第27-28页 |
2.5.2 PLGA的LA与GA配比 | 第28页 |
2.5.3 SIN与PLGA质量比 | 第28-29页 |
2.5.4 有机相与水相体积比 | 第29页 |
2.5.5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29-30页 |
2.5.6 RH40浓度的选择 | 第30页 |
2.6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 | 第30-35页 |
2.6.1 星点设计 | 第30-31页 |
2.6.2 模型拟合 | 第31-32页 |
2.6.3 效应面分析预测与优化工艺 | 第32-34页 |
2.6.4 最佳工艺处方验证 | 第34页 |
2.6.5 粒径分布与电位的测定 | 第34-35页 |
2.6.6 SIN-PLGA-NP形态观察 | 第35页 |
2.7 SIN-PEG_(2000)-PLGA-LCN的制备 | 第35-37页 |
2.7.1 SIN-PEG_(2000)-PLGA-LCN粒径分布与电位的测定 | 第36-37页 |
2.7.2 SIN-PEG_(2000)-PLGA-LCN形态观察 | 第37页 |
2.8 讨论与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SIN-PEG_(2000)-PLGA-LCN的冻干工艺及稳定性考察 | 第39-47页 |
3.1 材料 | 第39页 |
3.1.1 药品及试剂 | 第39页 |
3.1.2 仪器 | 第39页 |
3.2 冻干工艺的优化 | 第39-45页 |
3.2.1 胶体溶液的分装 | 第39-40页 |
3.2.2 冻干粉末的评价指标 | 第40页 |
3.2.3 冻干保护剂及其质量分数的选择 | 第40-41页 |
3.2.4 预冻温度的考察 | 第41页 |
3.2.5 预冻时间的考察 | 第41-42页 |
3.2.6 冷冻干燥工艺的确定 | 第42页 |
3.2.7 SIN-PEG_(2000)-PLGA-LCN冻干粉末的理化性质 | 第42-43页 |
3.2.8 冻干前与冻干后的粒径与电位图 | 第43-44页 |
3.2.9 冻干前与冻干后的形态观察 | 第44-45页 |
3.3 冻干粉末稳定性考察 | 第45页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SIN-PEG_(2000)-PLGA-LCN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47-55页 |
4.1 仪器与材料 | 第47页 |
4.1.1 仪器 | 第47页 |
4.1.2 材料 | 第47页 |
4.1.3 实验动物 | 第47页 |
4.2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7-50页 |
4.2.1 色谱条件 | 第47-48页 |
4.2.2 供试品的制备 | 第48页 |
4.2.3 专属性考察 | 第48-49页 |
4.2.4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49页 |
4.2.5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49页 |
4.2.6 精密度试验 | 第49-50页 |
4.2.7 方法回收率试验 | 第50页 |
4.3 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 | 第50页 |
4.3.1 给药与取集样品 | 第50页 |
4.3.2 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 | 第50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0-53页 |
4.4.1 血药浓度 | 第51-52页 |
4.4.2 大鼠体内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 | 第52-53页 |
4.5 讨论与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SIN-PEG_(2000)-PLGA-LCN在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研究 | 第55-69页 |
5.1 仪器与材料 | 第55页 |
5.1.1 仪器 | 第55页 |
5.1.2 材料 | 第55页 |
5.1.3 实验动物 | 第55页 |
5.2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5-62页 |
5.2.1 色谱条件 | 第55-56页 |
5.2.2 供试品的制备 | 第56页 |
5.2.3 专属性考察 | 第56-58页 |
5.2.4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58页 |
5.2.5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58-60页 |
5.2.6 精密度试验 | 第60-61页 |
5.2.7 方法回收率试验 | 第61-62页 |
5.3 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实验 | 第62-63页 |
5.3.1 给药与取集样品 | 第62-63页 |
5.3.2 靶向性的评价 | 第63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63-68页 |
5.4.1 各组织和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 第63-64页 |
5.4.2 各组织和血浆的药-时曲线图 | 第64-68页 |
5.5 讨论与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总结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