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7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 2.1 本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 2.1.1 社会保障 | 第17页 |
| 2.1.2 农村社会保障 | 第17-18页 |
| 2.1.3 社会保障水平 | 第18-19页 |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2.2.1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19页 |
| 2.2.2 公平与效率理论 | 第19-21页 |
| 第3章 湖南省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现状 | 第21-28页 |
| 3.1 农村社会保险的发展现状 | 第21-24页 |
| 3.1.1 基本医疗保险 | 第21-23页 |
| 3.1.2 基本养老保险 | 第23-24页 |
| 3.2 农村社会救助的发展现状 | 第24-26页 |
| 3.3 农村社会福利的发展现状 | 第26-27页 |
| 3.4 农村社会优抚的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 第4章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34页 |
| 4.1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第28-32页 |
| 4.1.1 指标的构建原则 | 第28页 |
| 4.1.2 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28-30页 |
| 4.1.3 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第30-32页 |
| 4.2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计量方法 | 第32-34页 |
| 4.2.1 指标权重的计量方法 | 第32-33页 |
| 4.2.2 指标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33-34页 |
| 第5章 湖南省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评价实证研究 | 第34-45页 |
| 5.1 农村社会保障的内部协调性分析 | 第34-37页 |
| 5.1.1 基于AHP法计算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指标权重 | 第34-35页 |
| 5.1.2 基于熵权法计算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指标权重 | 第35-36页 |
| 5.1.3 综合AHP法与熵权法的农村社会保障内部协调性得分 | 第36-37页 |
| 5.2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综合评价 | 第37-45页 |
| 5.2.1 评价过程 | 第37-44页 |
| 5.2.2 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 第6章 提升湖南省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建议 | 第45-48页 |
| 6.1 完善农村社会保险相关的制度建立 | 第45页 |
| 6.2 全面提升农村社会救助水平 | 第45-46页 |
| 6.3 健全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建设 | 第46-47页 |
| 6.4 提高农村社会优抚待遇水平 | 第47页 |
| 6.5 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各子系统协调发展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附录B 基于AHP法的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第53-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