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16-19页 |
1 前言 | 第19-28页 |
1.1 研究问题由来 | 第1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9-28页 |
1.2.1 奶牛乳腺炎病原微生物及主要防治方法 | 第19-21页 |
1.2.2 奶牛乳腺炎与天然免疫 | 第21-24页 |
1.2.3 中药防治奶牛乳腺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2.4 靛玉红及其衍生物的作用研究 | 第25-28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8-2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9-47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9-32页 |
3.1.1 试验动物 | 第29页 |
3.1.2 试剂及耗材 | 第29-30页 |
3.1.3 试验仪器 | 第30页 |
3.1.4 工作液配置 | 第30-32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2-47页 |
3.2.1 MMECs提取 | 第32-33页 |
3.2.2 BIO对MMECs活性影响 | 第33-34页 |
3.2.3 BIO抑炎浓度确定 | 第34页 |
3.2.4 体外模型构建 | 第34页 |
3.2.5 体内模型的构建 | 第34-35页 |
3.2.6 qRT-PCR试验 | 第35-38页 |
3.2.7 ELISA检测相关炎性因子 | 第38-39页 |
3.2.8 MMECs总蛋白的提取 | 第39页 |
3.2.9 BCA测定蛋白浓度 | 第39-40页 |
3.2.10 相关蛋白westernblot检测 | 第40-41页 |
3.2.11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评价 | 第41-42页 |
3.2.12 病理切片制作及观察 | 第42-44页 |
3.2.13 组织匀浆上清的制备 | 第44-45页 |
3.2.14 试验小鼠血清的处理 | 第45页 |
3.2.15 试验小鼠MPO检测 | 第45-46页 |
3.2.16 流式细胞术 | 第46-4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7-71页 |
4.1 筛选BIO工作浓度 | 第47-50页 |
4.1.1 不同浓度BIO对细胞活性影响 | 第47-48页 |
4.1.2 BIO最佳抑炎浓度的确定 | 第48-50页 |
4.2 BIO抑制LPS诱致的MMECs炎性反应 | 第50-55页 |
4.2.1 BIO对COX-2表达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2 BIO对促炎因子IL-6、IL-1β和TNF-α表达的影响 | 第51-53页 |
4.2.3 BIO对IL-10表达的影响 | 第53-55页 |
4.3 BIO抑制LPS对小鼠乳腺的损伤 | 第55-61页 |
4.3.1 乳腺大体组织学观察 | 第55页 |
4.3.2 乳腺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55-56页 |
4.3.3 乳腺损伤评分 | 第56-57页 |
4.3.4 乳腺组织中促炎因子的表达 | 第57-59页 |
4.3.5 MPO活性检测 | 第59-61页 |
4.4 BIO抑制TLR4-NF-κB及TLR4-MAPKs活性 | 第61-67页 |
4.4.1 BIO对TLR4的影响 | 第61-64页 |
4.4.2 BIO对NF-κB活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3 BIO对MAPKs活性的影响 | 第65-67页 |
4.5 BIO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67-71页 |
4.5.1 BIO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第67-68页 |
4.5.2 BIO对凋亡通路蛋白转录水平的影响 | 第68-69页 |
4.5.3 BIO对凋亡通路蛋白的蛋白水平影响 | 第69-71页 |
5 讨论 | 第71-77页 |
5.1 BIO抑制LPS诱导的小鼠乳腺炎的模型 | 第71-72页 |
5.1.1 小鼠乳腺炎模型的构建 | 第71页 |
5.1.2 BIO浓度的选择 | 第71-72页 |
5.2 BIO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72-73页 |
5.3 BIO对IL-10的影响 | 第73-74页 |
5.4 BIO对COX-2、MPO表达的影响 | 第74页 |
5.5 BIO对NF-κB及MAPKs的影响 | 第74-75页 |
5.6 BIO对凋亡的影响 | 第75-77页 |
6 结论 | 第77-78页 |
7 创新与不足 | 第78-79页 |
7.1 创新点 | 第78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78页 |
7.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设想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