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希瓦氏菌/介孔碳阳极界面生物电催化机制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概述第11-14页
        1.2.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史第11-12页
        1.2.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与分类第12页
        1.2.3 产电微生物的产电机制第12-14页
    1.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研究进展第14-20页
        1.3.1 传统碳基电极材料第14-17页
        1.3.2 多孔电极材料第17-20页
    1.4 介孔碳材料简介第20-21页
    1.5 论文立项依据以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1.5.1 立题依据第21-22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3-29页
    2.1 实验试剂第23-24页
    2.2 材料表征方法第24-25页
        2.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第24页
        2.2.2 氮气吸附-脱附测试仪第24页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第24-25页
        2.2.4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第25页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25页
        2.2.6 电化学工作站第25页
    2.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与运行第25-27页
        2.3.1 产电微生物的接种和培养第25页
        2.3.2 MFCs的组装与运行第25-26页
        2.3.3 三电极半电池系统的构建第26-27页
    2.4 阳极生物膜处理和观察第27页
    2.5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主要评价方法第27页
    2.6 商业化介孔碳材料性能表征与测试第27-29页
第3章 介孔碳表面功能化促进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催化第29-39页
    3.1 引言第29-30页
    3.2 材料的制备第3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0-36页
        3.3.1 红外光谱分析第30-31页
        3.3.2 表面性质分析第31-33页
        3.3.3 氮气吸脱附表征第33-34页
        3.3.4 循环伏安分析第34-35页
        3.3.5 双室MFCs性能分析及电极表面细菌的形貌观察第35-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9页
第4章 介孔孔隙结构影响黄素介导的界面电子传递机制研究第39-49页
    4.1 引言第39-40页
    4.2 实验方法第4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0-47页
        4.3.1 材料形貌表征第40-42页
        4.3.2 氮气吸脱附表征第42-43页
        4.3.3 表面性质分析第43-44页
        4.3.4 循环伏安分析第44-45页
        4.3.5 双室MFCs性能分析及电极表面细菌的形貌观察第45-47页
    4.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49-51页
    5.1 结论第49-50页
    5.2 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63页
致谢第63-65页
硕士期间科研情况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分布式电源与负荷时序特性的主动配电网降压节能技术研究
下一篇:轻简式固态有机肥施肥机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