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程序设计论文

基于认知诊断的学生作答行为建模方法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7-3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7-2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6页
        1.2.1 教育数据挖掘第21-23页
        1.2.2 认知诊断模型第23-25页
        1.2.3 学生作答行为建模第25-2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1.4 组织结构第28-30页
第2章 基于模糊认知诊断的学生建模框架第30-51页
    2.1 引言第30-32页
    2.2 相关工作第32-33页
        2.2.1 数据挖掘方法第32页
        2.2.2 认知诊断方法第32-33页
    2.3 准备知识第33-35页
        2.3.1 认知诊断第33-34页
        2.3.2 客观题与主观题第34-35页
        2.3.3 模糊集与模糊逻辑第35页
    2.4 模糊认知诊断框架第35-42页
        2.4.1 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模糊化第36-38页
        2.4.2 学生题目掌握程度的模糊化第38-40页
        2.4.3 学生得分生成第40-42页
    2.5 模型参数估计第42-44页
    2.6 实验结果对比第44-50页
        2.6.1 实验设置第45-46页
        2.6.2 学生作答得分预测第46-49页
        2.6.3 学生认知诊断分析第49-50页
    2.7 小结第50-51页
第3章 基于认知诊断的线下学生粗心猜测侦测方法第51-70页
    3.1 引言第51-53页
    3.2 相关工作第53-54页
        3.2.1 学生作答行为建模第53页
        3.2.2 粗心猜测行为建模第53-54页
    3.3 粗心猜测行为研究第54-55页
        3.3.1 粗心猜测行为的定义第54-55页
        3.3.2 粗心猜测行为的类型第55页
    3.4 学生粗心猜测行为的侦测方法第55-63页
        3.4.1 问题定义第55页
        3.4.2 基于异常检测的粗心猜测侦测方法第55-58页
        3.4.3 基于贝叶斯后验的粗心猜测侦测方法第58-62页
        3.4.4 基于异常检测与贝叶斯后验的混合侦测方法第62-63页
    3.5 实验分析第63-69页
        3.5.1 粗心猜测侦测的评估方法第63-64页
        3.5.2 对比实验第64-68页
        3.5.3 参数研究第68-69页
    3.6 结论第69-70页
第4章 基于认知诊断的在线学生欺骗系统行为识别方法第70-92页
    4.1 引言第70-72页
    4.2 相关工作第72-74页
        4.2.1 教育心理学模型第73页
        4.2.2 教育数据挖掘方法第73-74页
    4.3 欺骗系统行为研究第74-76页
        4.3.1 欺骗系统行为的定义第74-75页
        4.3.2 欺骗系统行为的类型第75页
        4.3.3 欺骗系统行为与猜测行为的关系第75-76页
    4.4 KPGRM模型第76-85页
        4.4.1 问题定义第77页
        4.4.2 多次尝试作答记录中的显式欺骗因子第77-80页
        4.4.3 单次尝试作答记录中的隐式欺骗因子第80-82页
        4.4.4 在线系统中的学生认知建模第82-84页
        4.4.5 模型参数估计第84-85页
    4.5 实验对比第85-91页
        4.5.1 实验设置第85-87页
        4.5.2 模型性能评估第87-89页
        4.5.3 欺骗因子分析第89-90页
        4.5.4 题目难度分析第90-91页
    4.6 结论第91-92页
第5章 结论第92-97页
    5.1 工作总结第92-93页
    5.2 主要贡献及创新第93-94页
    5.3 不足之处及讨论第94-95页
    5.4 未来展望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9页
致谢第109-11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1-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粒子的生物膜内吞动力学行为研究
下一篇:激波反射干扰及其热化学非平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