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前言 | 第11页 |
·润滑油基础油 | 第11-15页 |
·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 | 第11-14页 |
·润滑油基础油现状及发展前景 | 第14-15页 |
·润滑油基础油的改性 | 第15-16页 |
·对基础油进行化学改性 | 第15-16页 |
·基础油中加入抗氧剂 | 第16页 |
·润滑油添加剂 | 第16-18页 |
·润滑油添加剂的分类 | 第17页 |
·Schiff 碱铜配合物作为润滑油添加剂 | 第17-18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微生物油脂的制备 | 第19-22页 |
·引言 | 第19-20页 |
·材料 | 第20-21页 |
·菌种 | 第20-21页 |
·培养基 | 第21页 |
·菌种培养及微生物油脂的制备 | 第21-22页 |
·酵母菌合成微生物油脂 | 第21页 |
·霉菌合成微生物油脂 | 第21-22页 |
第3章 真菌油脂含量快速测定方法 | 第22-36页 |
·引言 | 第22-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5页 |
·微波破胞效果 | 第27-28页 |
·微波处理时间对破胞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微波处理功率对破胞效果的影响 | 第29页 |
·菌体质量对破胞效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微波强化皂化 | 第30-31页 |
·甘油的快速酯化及气相色谱定量 | 第31-33页 |
·方法的精密度 | 第33-34页 |
·方法的回收率 | 第34页 |
·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第4章 微生物油脂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6-43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7-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菜籽粕的降解 | 第40页 |
·一步法和二步法发酵产油 | 第40-41页 |
·发酵时间对含油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碳氮比含油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第5章 微生物油脂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43-51页 |
·引言 | 第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3页 |
·产油真菌的培养和菌丝体的收集 | 第43-44页 |
·菌体含水量的测定 | 第44页 |
·干菌含油量的测定 | 第44页 |
·微生物油脂的提取 | 第44页 |
·甲酯得率的测定 | 第44-45页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菌丝体微波处理前后的电镜分析 | 第45-46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6-47页 |
·KOH-甲醇浓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提取温度的影响 | 第48页 |
·固液比的影响 | 第48页 |
·正交实验优化工艺参数 | 第48-51页 |
第6章 微生物油脂型润滑基础油的改性及其相关油脂摩擦学性能的探索研究 | 第51-55页 |
·引言 | 第51-52页 |
·材料 | 第52页 |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微生物油脂的改性 | 第52-53页 |
·微乳区的选择 | 第53页 |
·Schiff 碱铜配合物的制备 | 第53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53-55页 |
·微乳区的选择 | 第53-54页 |
·改性微生物油类似油脂的摩擦学性能的探索研究 | 第54-55页 |
第7章 结论、创新和展望 | 第55-58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创新点 | 第56页 |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