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藻胆蛋白和裂合酶的研究及近红外荧光蛋白的分子进化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第15-17页
1序言第17-32页
    1.1 藻胆体和藻胆蛋白第17-21页
        1.1.1 藻胆体第17-18页
        1.1.2 藻胆蛋白研究进展第18页
        1.1.3 胆色素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1.1.4 藻胆蛋白裂合酶研究进展第20-21页
    1.2 光敏色素研究进展第21-23页
        1.2.1 蓝细菌光敏色素第22页
        1.2.2 其它的光敏色素第22-23页
    1.3 荧光蛋白的研究进展第23-28页
        1.3.1 GFP类荧光蛋白的研究进展第23-24页
        1.3.2 结合BV色素的近红外荧光蛋白的研究进展第24-26页
        1.3.3 结合胆红素的荧光蛋白的研究第26-27页
        1.3.4 荧光蛋白应用的研究进展第27-28页
        1.3.5 超分辨成像的研究进展第28页
    1.4 光遗传学和光生物学第28-30页
        1.4.1 基于蓝光和青光的光遗传学开关第29页
        1.4.2 基于远红光调控的光遗传学开关第29-30页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0-32页
2.裂合酶CpcT的研究第32-65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32-37页
        2.2.1 主要材料第32-33页
        2.2.2 培养基和试剂第33-36页
        2.2.3 主要实验仪器第36-37页
    2.3 实验方法第37-47页
        2.3.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第37-38页
        2.3.2 定点诱变和缺失诱变第38-40页
        2.3.3 定点和缺失突变体活性的测定第40页
        2.3.4 脱辅基蛋白的大量表达第40-41页
        2.3.5 CpcT硒代蛋白的大量表达第41页
        2.3.6 镍离子螯合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第41-42页
        2.3.7 色素和脱辅基蛋白浓度的测定第42页
        2.3.8 SDS-PAGE和锌电泳第42-43页
        2.3.9 目的蛋白质聚集态分析第43-44页
        2.3.10 CpcT与PCB的Pull-down测定第44-45页
        2.3.11 荧光量子产率的计算第45页
        2.3.12 CpcT催化体外重组第45页
        2.3.13 硒代晶体结晶条件的摸索及优化第45-46页
        2.3.1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定第46-47页
        2.3.15 保守序列的分析第47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47-63页
        2.4.1 CpcT硒代甲硫氨酸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47-48页
        2.4.2 CpcT硒代甲硫氨酸蛋白结晶条件的优化第48页
        2.4.3 CpcT晶体结构的概述第48-51页
        2.4.4 CpcT的N端测序第51页
        2.4.5 CpcT定点突变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第51-53页
        2.4.6 CpcT聚集态分析第53-56页
        2.4.7 CpcT及突变体与PCB的Pull-downAssay第56-60页
        2.4.8 氧化型谷胱甘肽对CpcT催化活性的影响分析第60-61页
        2.4.9 CpcB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1页
        2.4.10 CpcT与CpcB嵌合模型第61-62页
        2.4.11 CpcT催化机理第62-63页
    2.5 本章小结第63-65页
3.7120核膜连接蛋白ApcE诱变体的研究第65-94页
    3.1 引言第65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65-66页
        3.2.1 主要材料第65页
        3.2.2 培养基和试剂第65-66页
        3.2.3 主要实验仪器第66页
    3.3 实验方法第66-71页
        3.3.1 ApcEΔΔ的构建第66-67页
        3.3.2 蛋白质的表达与纯化第67页
        3.3.3 SDS-PAGE和醋酸锌染色第67页
        3.3.4 蛋白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测定第67-68页
        3.3.5 荧光量子产率及摩尔消光系数的测定第68-69页
        3.3.6 圆二色光谱的测定及分析第69-70页
        3.3.7 动态光谱和动力学的测定第70页
        3.3.8 荧光寿命的测定第70-71页
        3.3.9 聚集态的分析第71页
        3.3.10 热力学分析第71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71-92页
        3.4.1 PCB-ApcEΔΔ的稳态光谱分析第71-73页
        3.4.2 PCB-ApcEΔΔ在不同浓度尿素条件下的吸收光谱分析第73-75页
        3.4.3 PCB-ApcEΔΔ不同浓度尿素条件下荧光光谱分析第75-76页
        3.4.4 PCB-ApcEΔΔ不同浓度尿素条件下动力学分析第76-79页
        3.4.5 温度对PCB-ApcEΔΔ光谱影响的分析第79-81页
        3.4.6 PEB-ApcEΔΔ稳态光谱分析第81-82页
        3.4.7 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PCB-ApcEΔΔ第82-83页
        3.4.8 荧光寿命的测定第83-85页
        3.4.9 ApcEΔΔ与色素的连接方式第85页
        3.4.10 ApcEΔΔ二级结构的分析第85-87页
        3.4.11 ApcEΔΔ的聚集态分析第87-89页
        3.4.12 ApcEΔΔ三维结构分析第89-90页
        3.4.13 ApcEΔΔ状态变化热力学分析第90-92页
    3.5 小结与讨论第92-94页
4 远红光光适应藻中藻胆蛋白的分析第94-101页
    4.1 引言第94页
    4.2 材料与仪器第94-95页
        4.2.1 主要材料第94页
        4.2.2 培养基和试剂第94页
        4.2.3 主要实验仪器第94-95页
    4.3 实验方法第95页
        4.3.1 藻胆蛋白序列比对和进化树的分析第95页
        4.3.2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95页
        4.3.3 光谱的测定第95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95-100页
        4.4.1 核膜连接蛋白ApcE的生物信息分析第95-97页
        4.4.2 别藻蓝蛋白α亚基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97-98页
        4.4.3 别藻蓝蛋白β亚基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98页
        4.4.4 ApcE2的光谱分析第98-99页
        4.4.5 ApcF2的光谱分析第99-100页
    4.5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5 基于ApcF2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分子进化第101-165页
    5.1 引言第101-102页
    5.2 材料与仪器第102-104页
        5.2.1 主要材料第102页
        5.2.2 培养基和试剂第102-104页
        5.2.3 主要实验仪器第104页
    5.3 实验方法第104-127页
        5.3.1 随机诱变的方法与诱变体库的构建第104-106页
        5.3.2 特定位点的饱和诱变第106-108页
        5.3.3 特定位点的定点诱变第108-109页
        5.3.4 诱变库的筛选第109-110页
        5.3.5 诱变体的表达以及进一步的纯化和鉴定第110页
        5.3.6 光谱参数的测定第110-111页
        5.3.7 诱变体的进一步鉴定及测序第111页
        5.3.8 序列比对第111页
        5.3.9 三维结构的模拟第111-112页
        5.3.10 动物细胞的培养与转染第112-113页
        5.3.11 动物细胞表达质粒的构建第113-114页
        5.3.12 动物细胞标记质粒的构建第114-116页
        5.3.13 乳酸菌表面展示法测定荧光蛋白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第116-117页
        5.3.14 乳酸菌细胞内表达测定荧光蛋白pH稳定性第117-119页
        5.3.15 BDFPs与BV的体外重组第119-120页
        5.3.16 荧光蛋白光稳定性的测定第120-121页
        5.3.17 荧光蛋白热稳定性的测定第121页
        5.3.18 荧光蛋白pH稳定性第121页
        5.3.19 荧光蛋白在盐酸胍下的稳定性第121-122页
        5.3.20 荧光蛋白体外聚集态的分析第122页
        5.3.21 OSER测定荧光蛋白细胞内的聚集态分析第122-124页
        5.3.22 BDFPs标记细胞的Widefield和SIM观察第124页
        5.3.23 流式细胞仪分析第124-125页
        5.3.24 质谱与N端测序第125页
        5.3.25 线虫的培养、注射及显微镜的观察第125页
        5.3.26 荧光蛋白在细胞内亮度的比较第125-126页
        5.3.27 结晶条件的筛选第126-127页
    5.4 基于ApcF2近红外荧光探针-BDFPs的分子进化和筛选第127-145页
        5.4.1 结合胆绿素BV诱变体的获得第128-130页
        5.4.2 近红外荧光探针BDFP1.0的筛选第130-132页
        5.4.3 近红外荧光探针BDFP1.1的筛选第132-135页
        5.4.4 近红外荧光探针BDFP1.1的单体化第135-141页
        5.4.5 OSER测定分析荧光探针细胞内聚集态第141-145页
    5.5 BDFPs稳定性的研究第145-150页
        5.5.1 BDFPs的热动力学稳定性的研究第145-146页
        5.5.2 BDFPs的光稳定性研究第146-149页
        5.5.3 BDFPspH稳定性的研究第149-150页
    5.6 BDFPs与其他近红外荧光探针细胞亮度的比较第150-153页
        5.6.1 BDFP1.1与smURFP和R5-2细胞亮度比较第150-151页
        5.6.2 BDFPs在不同条件下细胞亮度及与IFP2.0的比较第151-153页
    5.7 BDFPs与BV色素的体外重组第153-157页
    5.8 BDFPs在动物细胞和线虫中标记实例第157-162页
        5.8.1 BDFPs在动物细胞中标记第157-159页
        5.8.2 BDFP1.1在线虫中表达第159-162页
    5.9 BDFP1.1晶体的筛选第162-163页
    5.10 小结与讨论第163-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80页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80-181页
致谢第181-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螺内酯抑制内皮间质化改善心力衰竭心肾重构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PRRSV易感转基因细胞株和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