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稀疏基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1.3.1 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 第12页 |
1.3.2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稀疏传感器阵列基础与性能评价方法 | 第14-23页 |
2.1 传感器基阵理论基础 | 第14-18页 |
2.1.1 传感器基阵分类 | 第14页 |
2.1.2 传感器基阵的指向特性 | 第14-18页 |
2.2 稀疏传感器基阵的评价方法 | 第18-22页 |
2.2.1 稀疏基阵指向性分析 | 第18-20页 |
2.2.2 MVDR方位谱估计 | 第20-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基于ADS方法的Mills Cross阵列稀疏设计 | 第23-40页 |
3.1 MIMO阵列模型 | 第23-26页 |
3.1.1 MIMO阵列设计原理 | 第23-25页 |
3.1.2 MIMO阵列形式 | 第25-26页 |
3.2 差集方法在阵列优化中的运用 | 第26-29页 |
3.2.1 差集方法阵列优化 | 第26-27页 |
3.2.2 循环差集方法阵列优化 | 第27-29页 |
3.3 几乎差集与阵列优化 | 第29-31页 |
3.3.1 几乎差集 | 第29-30页 |
3.3.2 ADS线阵优化 | 第30-31页 |
3.4 Mills Cross阵列传感器的ADS优化 | 第31-39页 |
3.4.1 Mills Cross阵列 | 第31-32页 |
3.4.2 ADS优化策略 | 第32-33页 |
3.4.3 旁瓣预估分析 | 第33-34页 |
3.4.4 阵列设计及性能分析 | 第34-38页 |
3.4.5 阵列角度分辨率比较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基于相位中心近似法的双正面稀疏基阵设计 | 第40-53页 |
4.1 相位中心近似法 | 第40-41页 |
4.2 信号模型 | 第41-43页 |
4.2.1 回波分析 | 第41-42页 |
4.2.2 导向矢量 | 第42-43页 |
4.3 双正面稀疏阵列以及虚拟阵列位置解析 | 第43-46页 |
4.3.1 双正面阵列结构模型 | 第43-44页 |
4.3.2 双正面阵列及虚拟阵列阵元位置解析 | 第44-46页 |
4.4 方向图仿真及评估 | 第46-52页 |
4.4.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46-47页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4.4.3 基阵指向性性能比较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稀疏基阵成像前端系统设计及调试分析 | 第53-72页 |
5.1 成像前端系统设计 | 第53-65页 |
5.1.1 发射电路的改进 | 第53-56页 |
5.1.2 发射信号的调整 | 第56-59页 |
5.1.3 传感器基阵的制作 | 第59-60页 |
5.1.4 传感器基阵结构设计 | 第60-61页 |
5.1.5 传感器基阵加工实现 | 第61-65页 |
5.2 系统调试与分析 | 第65-71页 |
5.2.1 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 第65-68页 |
5.2.2 整体测试 | 第68-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第80页 |